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幹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本節氣,控製我國的冬季風勢力逐漸減弱北撤,夏季風開始活躍北上,是由冬到夏的過渡季節,南北大風交替出現。由於大風多,氣溫上升快,降水少,蒸發量大。同時,穀雨節也是一年中日較差較大的時期,時而出現較高的溫度,時而有強冷空氣南下,造成劇烈降溫,甚至會出現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另外,由於天氣轉溫,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而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對花粉過敏的人們,這段日子就比較難過了。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內環境(人體內部的生理環境)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髒腑功能的正常。《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就是這個道理。

    穀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5度。公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後為穀雨節氣。穀雨,有“雨水生百穀”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這裏提醒朋友們一旦發病不要緊張,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從病因病機上講,肝位於脅部,其脈分布於兩脅,故肝髒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症狀。且肝為風木之髒,其性喜調達,惡抑鬱。如遇情誌鬱結,肝氣失於疏泄,絡脈受阻,經氣運行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鬱結日久,氣滯產生血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也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於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痹證”範疇,痹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痹阻不暢所致。根據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遊走性者,稱為行痹;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痹;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症狀者,稱為熱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證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祛風、散寒、化濕使營衛調和而痹病得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