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之日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幾乎全球晝夜等長,即白天和夜間的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此時北極點在經曆了半年的黑夜後,在這一天初見陽光,而相對應的南極點則將在此日告別陽光。春分以後,陽光直射點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時間就開始變長,夜間時間變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則變得晝短夜長。

    二是指“季節平分”。若以立春至立夏這段時間作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點,正好平分了春季。從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將其一分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如:2006年春分日距2月4日“立春”中間間隔45天,春分日距5月5日“立夏”中間間隔也剛好是45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過後,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另外,春雷響,雨量多。春分期間,我國各地會先後響起春雷,雨量也會明顯增加,這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時機。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春分對人體而言,其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有較大的影響。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說"春分春分,晝夜平分"就是這個道理。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髒病及月經失調,這也是此節氣的多發病,同時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所以避免情緒的波動,調懾情誌頗為重要。人們應該應春季生機盎然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強調情誌,如郊遊晨運、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將一切煩惱置之度外,迎風順氣、隨風送憂。

    此節氣的飲食調養非常關鍵,總的原則是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如吃寒性食物,則佐以溫熱之品;如服益陽之品,則配以滋陰之物,以達陰陽平衡,禁忌偏熱、偏寒的食物。如吃寒性食物魚、蝦佐以溫熱散寒的蔥、薑、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宜配滋陰的蛋類。這段時期宜吃春筍,其具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的功效。宜食之物還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蚌肉、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子、櫻桃等。養生湯品川芎白芷燉魚頭、白木耳紅棗煲豬瘦肉、生麥芽淮山煲牛肚等。古代著名的醫家張誌聰在《素問集注》裏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根而培養之。”這應是春分節氣的養生準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