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不要勿視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萬物生長靠太陽”,自古人人皆知。但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開始意識到過多的陽光照射,會引起皮膚紅斑、腫脹甚至水皰。長期暴露於陽光下的人們以及高原地區的居民與同年齡的其他人相比,麵容明顯蒼老、黝黑、色斑多、皺紋粗,這就是所謂的皮膚光老化。久而久之,會產生皮膚腫瘤、癌變以及眼睛白內障等等。陽光導致這些變化的元凶就是其中的紫外線。

    科學家已經發現:在地球表麵15-50公裏的大氣層中有一層臭氧層,雖然隻有數毫米厚,但可以將紫外線中最有害的短波段(UVC)幾乎完全吸收掉,因此它被稱為地球的“天然長城”,人類健康的天然保護傘。遺憾的是,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工業、交通工具(主要是飛機)排出的廢氣以及製冷設備中的氟利昂氣體等等,致使臭氧層的破壞已越來越嚴重。1978年美國的科學家在南極上空已發現了一個臭氧層空洞。在這以後的20年中,空洞還在不斷擴大,整個臭氧層也在不斷地變薄。我國地麵上的臭氧層總量已下降14%。據統計:臭氧層每減少1%,地麵紫外線強度會增加1-2%,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將增加3%,白內障患者將增加0.5%。

    紫外線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性正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十年來,在我們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門診中,由於日光及紫外線誘發的各種類型皮膚病發生率成倍地增長著。如:曬斑、光敏性皮炎、慢性光化性皮炎、皮膚卟啉病、日光角化病、惡性黑素瘤等等。隨著人們對皮膚美容的高要求,皮膚光老化也已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

    對這些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病變以及美容問題的處理,目前尚缺少安全有效的手段,主要還在於預防,譬如:盡量避免日曬。皮膚敏感的人外出戴遮陽帽,外用防曬護膚品,注意避免服用或接觸某些對光線敏感的藥物、食物、職業接觸物和消毒殺菌劑。但常常是防不勝防,還得依靠某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藥物。因為紫外線對人類皮膚產生生物效應的機製主要是它的生物角化作用,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生產導致皮膚細胞的損傷和凋亡。臨床上常用的抗氧自由基藥物有:維生素C和E、β-胡蘿卜素、輔酶Q10等以及綠茶和含有硒的製劑等。

    肌膚受到紫外線刺激後,麥拉寧細胞(色素細胞)便會活躍起來,製造更多的麥拉寧,使膚色變黑。通常,膚色較黑的人,麥拉寧細胞也較活躍,對紫外線的防禦力較強;而膚色較白的人,麥拉寧細胞活性低,對紫外線的防禦力也較低。所以皮膚白的人要更加注意防禦。

    每個人的皮膚,對紫外線的反應都不相同,這不隻與麥拉寧的活躍與否有關,皮膚本身對紫外線的敏感度,也會有所不同。東方人的膚質分為三種。

    第一種對紫外線敏感度是普通;

    第二種對紫外線的敏感度在平均值以上,容易曬傷、曬黑;

    第三種則在平均值以下,較不容易曬傷、曬黑。

    然而,敏感度的平均值是多少呢?以衣服覆蓋的背部而言,曝曬在正午的陽光下時,經過20至30分鍾後,長出小部分的紅斑,這種程度的敏鹹度就平均值。至於人類臉上的皮膚,因為長時間曝露在外,所以不能以此做為判斷標準。背部敏感度愈高的人,表示臉部皮膚的敏感度也愈高,容易有曬傷的問題。

    皮膚變化過程

    日曬後的紅腫,其實是一種發炎的狀態。皮膚曝曬在UV-B之下,某種細胞會放出化學物質,使血管擴張,引起發炎。曝曬時間一旦超過24小時,發炎狀況會嚴重,會一開始發紅、變硬變厚,接著就是幹燥,粗糙及缺水等。

    反複曝曬在UV-A1之下時,麥拉寧色素會大量增加,沈澱在表皮層,使膚色變黑。若再加上UV-B的照射時,真皮的彈性組織發生病變,失去彈性,產生皺紋及膚色黯沈。所以,紫外線絕是肌膚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認為,肌膚會有28天的生長周期,隻要等曬傷、曬黑的細胞脫落,就沒事了,所以夏天曬黑的肌膚,等到秋天就恢複白皙了。其實年輕時感覺不出日曬的傷害,一旦過了25歲,表皮的修護力便大為降低,一旦形成黑皮膚、皺紋雀斑等,就很難複元。

    角質層的細胞,老死硬化之後,可以防止紫外線侵透皮膚。因此,一到夏天人肌膚的角質層便會白動增厚。等到冬天,又自動變薄。然而,隻靠角質層的保護,仍不足以對抗紫外線的侵害。

    紫外線是肌膚的殺手,會引起皺紋及斑點。使肌膚提前老化,所以,防曬對策是每個季節都必須做的。即使嚴寒的冬天也有夏季一半的紫外線量。然而過度塗抹防曬化妝品,也是肌膚問題的來源之一,其中的原因真是不勝枚舉,歸根究底還是先要了解膚質,再搭配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