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士人不得以身出治,而佐人為治,勢非得已。然歲修所入,實分官俸,亦在官之祿也。食而謀之不忠,天豈有以福之。且官與幕客非盡鄉裏之威、非有鄉故之歡,厚稟而賓禮之,什伯於鄉裏親故謂職守之所擊倚為左右手也。而視其主人之休戚,漠然無所與於其心,縱無天譴,其免人湧乎?故佐治以盡心為本。

    [譯文]讀書人不直接參與政務,而隻輔佐別人從事政務,是情勢不得不如此而作的選擇。然而當幕僚所得的收入,實際上也是官俸,因而也相當於作官的俸祿。既然吃的是別人給的飯,在替這個人考慮問題、謀求幸福的時候卻不忠心,那麽這樣的人上天難道會保佑他不成?何況當官者和幕僚之間,並不全都是同鄉或親戚,並不是都有親朋好友那樣的深情厚意,卻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其程度甚至十倍、百倍於同鄉或親戚故舊。這是由於主人把維係職守的重任托付給了他,而且所他看成是工作中的左右手而加以信賴倚重。假如受到這種禮遇的幕僚,對他主人的幸福喜樂和憂心悲愁的事卻漠不關心,無動於衷,沒有一點點的行動,那麽在良心上上天即使不譴責他,也逃不脫他人對他的譴責。正因為如此,輔佐別人治理政務,應該以盡心盡力作為根本原則。

    [點評]心盡於事必竭所知所能,權宜重輕,顧此慮彼,挽救其巳著,消弭於未然,如後之檢更、省事、息訟、求生、體察俗情、隨幾杜弊諸條皆是也。首揭盡心二字,乃此書之大綱,吾道之實濟。

    [譯文]對事務盡心,就是一定要竭盡自己所知道的、自己所能夠辦到的去權衡輕重;考慮到一點的時候就想到另外一點;在壞事剛露出端倪的時候就加以補救,並且將這些壞事或不利因素在沒有產生之前就加以阻止。本文首先揭示的\"盡心\"兩個字,是這本書的大綱,也是\"我\"的原則的實際應用。

    報德莫如盡言

    [原文]盡心雲者,非徇主人之意而左右之也。凡居官者,其至親骨肉未必盡明事理,而從仆胥吏類皆頤指氣使。無論利害所關,若輩不能進言,即有效忠者,或能言之,而人微言輕,必不能勸其傾聽。甚且逢彼之怒,譴責隨之。惟幕友居賓師之分,其事之委折,既了然於心、複禮與相抗,可以剴切陳詞,能辨論明確,自有民源回瀾之力。故必盡心之欲言,而後為能盡其心。

    [譯文]所謂盡心,並不是根據主人的意見看法而左右自己的意思。凡是當官的人,他們的至親骨肉,未必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至於他們身邊的聽差、仆役、小官之類的人,更都是傲慢無禮地對待別人,目空一切地支使別人。更不要說到利害得失的事情,他們這些人不能夠進上一言。即使他們中有忠心耿耿的人,或許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然而由於他們自身地位低微,所說的話分量也就不夠,必定難以說動主人加以采納。而且如果剛好遇到主人發怒或心情不好,那隨之而來的就是譴罵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幕僚才能做到他們所做不到的事情。因為幕僚往往多處在客人和都是這種特殊地位上,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委婉曲折之處,已經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又可以用有禮節的方式和主人相抗衡,陳述事理又切中要害,合情合理,也可以將是非得失辨認得清楚明了。這樣,他們作為幕僚,自有開源導流,力挽狂瀾的能力,所以說作為幕僚一定要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然後才能夠做到盡心。

    [點評]報德莫如盡言,如遇地方有利,當興有弊當革,刑罰不平、催征苛急,與夫弭盜、救荒、勸學、除暴皆須通盤熟籌,忠告善適,傅見諸施行為,一方作福。此之謂能盡言。

    諺雲公門中好修行。言其一政之善,所施廣大,故也。然則一政之不善,亦為惡於無窮吳。幕客雖無其權實預其事果思利物利人,而隨時隨事盡心盡言。於民有濟,乃修行之大者。

    [譯文]回報主人的恩德沒有比盡言更好的辦法了。比如遇到地方上有益的事情亟待興辦,有弊端的事亟待革除,刑罰不公正,催征苛刻急迫,以及消滅盜賊,解救災荒,勸人學習,消除強暴等等事情,都必須深思熟慮地作好籌劃,全盤考慮。提出忠告,指明善道,使它們見諸於行動,給一方的老百姓造福,這就叫做能夠盡言。

    官場中有句俗諺叫\"公門中好修行\",說的是一個在位為官的人,如果製訂了一項好下策好措施並且付諸於行動的話,就會讓廣大的黎民百姓都得到福利,從中受益。然而如果製訂的政策不好,措施不力的話,也就會造成種種惡果,後患無窮。作為一個幕僚,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沒有權力,而實際上卻是參與了每件事情的。假如幕僚諸人真心誠意地想要利物利人的話,那麽他們就應該依據時間的推移,按照事情的變化,竭盡自己的心力,知無不言,言無不暢,一心一意要對老百姓有所幫助有所裨益,做到這一點,才可以說是公門中人\"修行\"至關重要的地方。

    合則留,不合則去

    [原文]嗟乎!盡言二字,益難言之。公事公言,其可以理爭者,言猶易盡。彼方欲濟其私,而吾持之以公,鮮有不齟齬者。故委蛇從事之人勸曰:匠作主人模,或且從而利導之\";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也\"。嗟乎!是何言哉!顛而不持,焉用彼相?!利雖足以惑人,非甚愚暗,豈盡迷於局中。果能據理斟情,反複於事之當然及所以之故,抉利害而強諍之,未有不悚然悟者。且賓之與主,非有勢分之臨也。合則留,吾固無負於人,不合則去,吾目無疚於已。如爭之以去就,而彼終不悟,是誠不可與為善者也。吾又何所愛焉。故欲盡言,非易退不可。

    [譯文]唉!\"盡言\"這兩個字,談何容易。對那些難於言說的公事和公言,其中那些可以進行據理力爭、抗顏相諫的,在懇切陳詞的時候還可以也容易把它們說清楚。然而當對方假公濟私的時候,我自己卻站在正義和公理的立場上,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和對方幾乎沒有不發生衝突的。於是那些辦事敷衍了事、工作馬虎的人就會這樣來勸慰:\"匠人最好按照主人的意思幹活。姑且先遵照他的想法行事,在適當的時候再因勢利導地啟發他吧。\"也有的人會這樣說:\"照他的意思行事,我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唉!這是什麽話呀!一個人跌倒的時候卻不去攙扶他,那麽在旁邊專門攙扶他的人還有什麽作用呢?利雖然足以蠱惑人心,使人動搖猶疑,但若不是十分愚笨遲鈍的人,難道都會沉迷於當局之中?果真能夠依據情理來斟酌情況,對於事情應該是什麽樣子以及之所以是這個樣子的原因,反反複複仔仔細細地研討,其中的利益和弊端,直言強諫,那麽主人就沒有不因恐懼而幡然醒悟的。況且,賓客和他們的主人之間,並非有勢力的不同。如果與主人誌同道合,就留下來輔佐他,這樣我自身本來就沒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如果誌不同、道不合就幹脆拂袖而去,對自己的良心來說,我本來也就沒有值得內疚之處。如果以去留來作抗爭,可對方卻始終執迷不悟,那麽這種人就確實不是那種可以留戀的。所以說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話,一定給自己留一條易於退守的路子,那就是\"不合則去\"。

    [點評]此條專指主賓共一事,意見過異者而言。或遇荒不恤,或加耗太甚,及故出入人重罪之類,反複言之而不聽,則去之可耳,若尋常公事,一時議論不合,不妨從容計較。

    [譯文]這一條是專門針對主人和賓客在共同處理一件事的時候,雙方的意見迥然不同的情況而言。而在談及災荒時不表示撫恤憂愁之意,談到重要事情的時候對實情任意增減,不注意實事求是,而且在談話中還故意給人加上重罪,或者替人開脫重罪。如此這類的情況,作幕僚的人經過了反反複複的規勸,主事者卻充耳不聞,不加采納,那麽離開這樣的主事之人是完全可以的。然而如果是在處理一般的,極為平常的公事上,發生了意見相佐,各執一詞的情況,作幕僚的人不妨從從容容不作計較,一笑了之。

    得失當於心中有數

    [原文]或曰:寒士以硯為田。朝得一主人焉,以言而去;暮得一主人焉,又以言而去,將安所得為之主人者。\"嗚呼!是又見小者之論也。

    幕客因人為事無功業可見,言行則道行,惟以主人之賢否為賢否,主人不賢則受治者無不受累。夫官之祿,民之脂膏,而幕之修出於官祿,吾戀一館而坐視官之虐民,忍乎不忍?

    且當世固不乏賢吏矣,誠能卓然自立,聲望日著,不善者之所惡,正善者之所好也,故戀棧者或且窮途偃蹇,而守正者非不到處逢迎。

    [譯文]有人說:\"貧窮的讀書人把墨硯當成田。清晨時得到了一個主人,由於言語不合就離開了他;傍晚又得到了一個主人,因言語不合又離開了他。那麽寒苦的讀書人究竟要在什麽地方才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呢?\"唉!可惜可歎呀,這是眼光短小者的謬誤。

    作幕僚的人不得不依據不同的人來作不同的事,沒有什麽功名事業可以博取。他的話如果行得通,那麽他的理想也就能行得通,隻能是把他所輔佐的人的賢明不賢明來作為他自己賢明不賢明的標準。主人如不賢明,那麽在他治理下的人民,也就沒有不受牽累的。當官者領取的俸祿,是老百姓的脂膏;作幕客的收入,也是官方薪水中的一部分。可是我自己卻留戀這碗飯,坐視為官者虐待殘害黎民百姓,良心上忍不忍呢?

    何況當今之世,固然不缺乏賢明公正的官吏,他們也確實不同凡俗,卓然獨立,名聲和威望也一天比一天突出。雖然這樣,那些不善良的奸狡之輩所不喜歡的事,正是我輩善良正直之士所喜愛的。所以留戀自己當前所得的人,或許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尚有境遇坎坷、窮途末路的時候;而剛正不阿的人,也並非不到處逢迎。

    虛心輔佐上司必行其言者,弊或流於息是,則又不可。賓主之義全,以公事為重。智者幹慮,必有一失,愚者幹慮,必有一得。況幕之千智,非必定賢於官也。特官為利害所拘,不免搖於當局,幕則論理,而不論勢,可以不惑耳然隔壁聽聲,或有如當場辨色;亦有官勝於幕者,惟是之從,原於聲價無損。意在堅持,間亦僨事。故士之伸於知己者,尤不可以不虛心。

    [譯文]言出必行,既是一個人的優點,也是缺點,這樣做有時是不允許的。作為一個幕僚,與主人之間的道義關係,應該完全把公事放在首要地位來考慮。古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況且幕僚的智慧和能力,不一定就比當官的人強多少,隻不過當官的人,往往礙於利害關係,在處理事務和考慮問題時,進退維穀,猶豫不定。而當幕僚的人就不同了,他們考慮問題處理事物時,隻依據事理而不考慮情勢如何,也就不會在事局中沉迷不醒。然而不管怎麽說,隔壁聽一個人說話的聲音,或許不如當場麵對麵地觀察一個人的表情。也有為官的人能力比幕僚強的,卻對自己的幕僚惟命是從。這種做法,對於他自己的聲名毫無損害。幕僚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偶爾也會把整個事情搞得很糟糕。既然有這種情況,作為一個入幕輔佐的讀書人,在向知己朋友申述自己的觀點時,尤其不可以不虛心向別人學習,聽取別人的意見。

    [點評]虛心二字,非必與主人議事,當然凡事之稍有關係者,同事諸人,或有見解是即從之,但求於事與無分畛域。

    \"虛心\"二字,並非一定要在和主人討論事情時才要求做到。凡是與事情稍有關係的,共同謀事的各位同道,有很好的見解,那就應該采納。這樣做的目的,不外是求得對整個事情沒有分毫差錯罷了。

    立言不如先立品

    [原文]信而後諫,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為主人忠謀,大要顧名而不計利。凡與主人相依及效用於主人者,率惟利是視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為媒藥。其勢既孤,其閑易生,稍不自檢,毀謗從之,故欲行吾誌者,不可不立品。

    [譯文]樹立了信念,才可以規勸別人。對待朋友也是這樣的。想讓主人采納你的見解,就得讓主人信任你的品德,沒有一點懷疑之處。忠心耿耿地為主人謀劃籌思,其要領就是隻考慮名節而不要去計較那些蠅頭微利。凡是跟主人相互依靠,效忠於主人的人,如果是唯利是圖之徒,就不能實現他想要做的事,達到他的目的。同時也就往往成為導致敗壞之媒介。這類人勢力已經孤立,和主人也容易產生隔閡和不和。言行上稍不檢點,毀譽攻擊之辭也就會緊緊伴隨著他。因此想實現誌向的人,不可不首先樹立自己的良好品行。

    素位

    [原文]幕客以力自食。名為傭書,日夕區書,皆吏胥之事。可官聲之美惡係焉,民生之利害資焉,非與官民俱有宿緝,必不可久居此席者。自視不可過高,高則氣質用事,亦不可過卑,卑則休戚無關。

    [譯文]幕客憑借自己的才能養活自己。名義上雖然說是受雇於主人,為他抄寫文書,從早到晚都離不開文書,做的完全是下級官吏們才做的事情,然而這些事卻是關係到一個官員在職時的政治聲譽好壞的大事情,也是老百姓生計問題利害攸關的。一個當幕客的人,若非是跟在職官員以及當地百姓有著割舍不斷的深厚緣分的話,他在那兒一定是呆不長的。因此處在這個位置上的幕客,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高,自視太高了往往就會意氣用事;當然也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過於卑微,自視太低了,在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就往往對他不相關的幸福與疾苦都漠不關心。

    [點評]一幕客耳,而曰,官聲之美惡係焉,民生之利害資焉,居其位者,不為不重。抑思所係所資無非地方,敢掉以輕心乎?

    [譯文]作為一個幕客,他\"維係著在職官員政治聲譽的好壞,老百姓生計的利害\"。其地位非常重要。也許有人會想到。他所維係的與所涉及的,無非都是地方上的事情,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然而讀了這兩句話後,難道還敢淡然處之,掉以輕心嗎?

    官斷十條路

    [原文]諺雲:官斷十條路,幕之製事亦如之。操三寸管臆揣官事,行失半焉,所爭者公私之別而已,公則無心之過,終為輿論所寬;私則循理之獲,亦為天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

    [譯文]俗語說:\"官斷十條路\"。作為幕僚的人,在處理公事時也應該這樣。握著三寸之筆,心中思考揣度著官事,其結果是所得和所失各占一半。他能夠辨別得清楚的事隻不過是在於公與私的區別而已。心術正而無所偏私,即使出了差錯,也是無心之過,到最後還是會補百姓子民的輿論所寬容;心術不正,包藏禍心,即使按照道理辦事也會產生訴訟和糾紛,還要受到天地良心的譴責。所以作為一個幕僚,要正直無私。

    [點評]正心乃為人之本,心正而其術斯端。此言操存有素。臨事又以公私之別。敬慎之至也,勿誤認有事方正其心以辭害意。

    [譯文]正直的心地,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心地正直無私,人的本領就會端正不邪惡。這就是說,平時都要操守,臨到行事時又能區別公與私的不同,極為恭敬謹慎。千萬不要誤會為,在有事情的時候才去端正自己的心術。如果這樣理解,那就是以辭害意。

    端正心術的關鍵

    [原文]正心之學,先在潔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吾輩從事於幕者,類皆章句之儒。為童子師,歲修不過數十金,幕修所入,或數倍焉,或數十倍焉。未有不給於用者,且官有應酬之費,而幕無需索之人,猶待他求,夫何為者?昔有為餘說項者,曰,此君操守可信,餘聞之怫然,客曰,是知君語也,夫何尤?餘應之曰:\"今有為淑女執柯,而稱其不淫,可乎?\"客人笑而去。

    [譯文]端正心術的學問,首先就在於廉潔自守。如果不謹慎,心中就會產生偏差。我們這些幕僚,都是些研究章句之學的讀書人。假如給小孩子當塾師,每年的薪水收入,也不超出數十兩銀子。而在幕府中工作所得的收入,有時是當塾師年得收入的數倍,有時甚至是數十倍,曆來沒有不夠自己開銷的。並且當官的人有專門應酬往來的費用,而幕客則沒有人送禮給他們,甚至還有待於向別人求取。這是為什麽呢?過去有人向我談及這樣的事,並且說:\"這個人的操守品行值得信賴。\"我聽了這話以後,心裏很不高興。那位客人就說:\"我非常了解你,才說這樣的話,難道有什麽不對嗎?\"我回答他說:\"假設有這樣一個人,為某淑女牽線作媒,卻聲稱她不淫蕩,行不行呢?\"那位客人笑了笑就離開了。

    [點評]先生自序雲,苟非心力所入享吾父或吐及不長吾子孫者,誓不敢入於橐,此條即此意也,立品正心,全在潔守。

    [譯文]先生曾說:\"假若不是誠心盡力而得到的,祭祀我的父親或者不扶持我子孫的人,我立誓讓他不敢進入這個領域。\"這條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樹立良好品質,端正心術,秘訣在於廉潔自守。

    節儉可以養廉

    [原文]古也有誌儉以養廉。吾輩遊幕之土,家果素封,必不忍去父母離妻子,寄人籬下。賣文之錢,事畜資焉。或乃強效豪華,任情揮霍,炫裘馬,美行滕,已失寒士本色,甚且嬖優童,狎娼妓,一咽之費,賞亦數金,分其餘貨,以供家用,嗷嗷待哺,置若罔聞,當其得意之時,業為職者所鄙。

    或一朝失館,典質不足,繼以稱貸,負累既重,受恩漸多。得館之後,情牽勢絆,欲潔其守,終難自主,習與性成,身敗名裂。故吾輩喪檢,非盡本懷;欲葆吾真,先宜崇儉。

    [譯文]古時有\"以力行節儉來培養廉潔的品德\"的說法。我們這些靠遊幕為生的讀書人,家庭毫無背景,實在是屬於清寒的門弟,遠遠比不上家財豐厚者,因為畢竟沒有什麽爵位、賜邑。對我們來說,一般不忍離開年邁父母,拋下嬌妻弱子,背井離鄉,去過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活。靠賣文為生,將所得的錢積蓄起來,也算是積點家財吧。而有的人則勉強自己,仿效別人的豪華奢靡,盡情地揮霍享受,向別人誇耀自己的裘衣美馬,顯示自己的打扮裝束。這就已經喪失了清寒之士的本色。更有甚者,養蓄優童,猥狎娼妓。一次宴席的開銷,單是賞金就是數兩。做了這些事情之後,才把剩下的錢,拿去供家養口。對於嗷嗷待哺的家人,視而不見,置若罔聞。這類人,當他們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就已經被熟知底細的人瞧不起了。

    一旦斷了這種奢華生活的來源,就隻能是靠典當抵押過日子了。典當抵押都不頂事時,接下來就隻好向別人借貸了。如此一來,時間長了,便會負債累累;而且債越來越重,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接受別人的恩惠。在得到了館帷之職後,身不由己地為人情所牽累,被形勢所羈絆。即使想要保持自己的操守品行,最終也難於自主行事。況且習慣和性格都已養成,身敗名裂是難免了。所以,照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失於檢點,並不是由於喪失了本來的心誌。如果想永遠保持我們的真實本性,那麽首先就應該崇尚節儉。

    [點評]古人雲,人之於財,常患其來處少,而不知其病在去處多。每見小席修微,尚堪仰事俯畜,而千金大多幕,反多支納。甚或有困窘敗檢者,正患去處之病耳,故欲潔和必先儉用。

    [譯文]古人說:\"人人對於錢財這事,經常地擔憂它的來源太少了。\"其實問題的關鍵倒是在另外一個方麵:錢財不怕來源少,隻怕去處多。每每見到收入低微的小職員,卻也能夠贍養父母,供養妻子兒女;而收入頗豐的幕僚人員,卻反而左支右絀,甚至還有的人由於日子窘迫,言行失於檢點。這正是錢財去處太多的弊病。所以要潔身自守,就一定要先做到節儉開支。

    治理家政先節儉

    [原文]身自不儉,斷不能範家。家之不儉,必至於累身。寒士課徒,數月之修少止數金,多亦不過數十金,家之人,目其艱,是以節嗇。相佐遊幕之土,月修或至數十金,積數月寄歸,則為數較多,家之人以其得之易也,其初不甚愛惜,其後或至浪費,得館僅足以濟失館,必至於虧,諺所謂\"擱筆窮\"也,故必使家之人皆知來處不易,而後可以相率於儉,彼不自愛者,其來更易,故其耗更速,非惟人事,蓋天道矣。

    [譯文]治理家政,自己都沒有做到節儉,在家裏就絕對不可能起到模範治家的作用,也就不能治理好家政。一個家庭不講求節儉,到頭來必定會累及自身。貧寒的讀書人,設館授徒,幾個月下來的收入,少的隻有幾兩銀子。家裏的人由於親眼看到了賺錢的艱難,所以在用錢的時候,也就特別節省珍惜。那些輔佐別人、遊於幕府的讀書人,每個月的收入達到了幾十兩銀子,積蓄了幾個月,往家裏一寄數額就比較大了。家裏人收到這筆錢後,認為錢來得容易,開始不大珍惜,以後甚至浪費。如此在幕府中獲得的收入,僅僅剛好和失去幕府中收入相抵銷,一定會達到虧損的程度。這正好像俗語中說的\"放下筆就窮\"一樣,因此務必要讓家裏的所有人都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懂得了這個道理,家中的每位成員才會曉得節儉持家的重要,因而付付諸於具體行動。那種不懂得自己珍惜節儉的人,他的錢來得容易,但是耗費得更快。這不僅僅是一般人的事,大概也是上天的自然法則吧!

    清官難逃猾史手

    [原文]衙門必有六房書吏,刑名掌在刑書,錢穀掌在戶書,非無詣習之人,而惟幕友是倚者。幕友之為道,所以佐官而檢吏也。

    諺雲\"清官難逃猾吏手\"。蓋官統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與乘官之隙,官之為事甚繁,勢不能一一而察之;唯幕友則各有專司,可以察吏之弊。吏無祿入其有,相循陋習,資以為生者,原不必過為搜剔。若舞弊累人之事,斷不可不杜其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