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商業模式重在通過係統地組織企業資源(資金、人力和原材料等),進而為消費者提供無法自力完成的產品和服務,企業立足於自身利益最大化,通過整合資源服務客戶獲得經濟回報,消費者經濟支付即為企業收入,扣除成本支出即為企業利潤,企業與用戶之間是一種交易關係,一方利益的增加則意味著另一方利益的減少,雙方存在市場博弈。這種博弈是相互損耗的,難以長期持續發展。

    生態型企業商業模式的核心在於“成人達己”,通過生態係統的搭建,完成生態係統的延伸,企業和生態係統主體之間形成合作共贏關係,在此過程中用戶享受滿意服務,構建生態的組織者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生態型企業改變了傳統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對立博弈關係,將用戶和競爭對手都納入了生態體係,以全方位的服務為用戶提供一係列服務支持,在滿足用戶及生態夥伴需求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獲得可觀的、長期的經濟回報。這種回報是相互促進的,是越做越大的。

    生態型企業的頂層設計需提升至產業甚至跨產業層麵,企業家應從產業層麵思考企業未來的商業形態。

    打造生態型企業的第一步是以生態思維,從產業高度對企業現有業務進行重新思考。在傳統經濟供不應求的環境影響下,過往企業往往習慣於從“產品出發”而不是從“用戶出發”構建產業邊界,各行業自說自話,忽視消費者訴求及革新,與用戶越來越旺盛的新需求,個性化需求漸行漸遠,在如今客戶需求愈發個性化的背景下,這樣的發展邏輯已經漸漸進入死胡同。生態型戰略在產業層麵的核心要義就在於打破壁壘,勇於跨界,自定義產業邊界,重新釋放各產業內企業的經濟活力。這就要求企業在構思發展戰略時突破現有業務格局限製,重新審視、深入分析所在產業的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並在此基礎上尋找跨界機會,重新定義產業邊界,打開產業發展的想象空間,進而運用“產+X”思維重構企業商業模式,形成自己的生態戰略,使企業成為具有產業高度與結構效率的生態發展踐行者。

    產業經營打破了企業經營邊界的限製,以經營產業的思維重新思考公司戰略方向,重新定義產業邊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思考方式。傳統企業更加關注於在固有細分行業內做到極致,通過重新定位消費者、采取精益管理等方式追求有限範圍內利潤最大化,局限在行業邊界範圍之內思考問題,但在互聯網時代,行業的邊界逐漸模糊,跨界打劫情況時有發生,企業應該從更高維度思考未來的戰略方向。

    在生態體係構建的過程中,企業家必須從產業生態出發,完成對企業戰略的係統思考,運用產產互動、產融互動、產網互動、產才互動的商業思維,宏觀上重新思考實現行業間、產業間融合的最佳方式,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連續性的係統服務,微觀上重新梳理業務版塊間橫向協同關係,將利潤、規模、影響力等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拆分至不同主體進行實現,並將各版塊功能發揮至極致,最終以結構優勢突破發展限製,實現跨界融合,同時促進利潤、規模和影響力的快速積累。產業經營戰略需要以產產結合、產融結合、產網結合、產才結合為根本設計方向,基於跨界思維,打開企業的產業經營格局,構建全新的“產+X”生態戰略版圖,如圖47所示。圖中含義如下:

    (1)“產C+產A+產D”:互聯網時代追求以用戶為核心,“產+X”思維構建的第一步也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生態型企業需重新審視自身用戶群體,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通過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延伸多元產業結構,豐富服務輸出體係,為用戶提供一體化、全方位的服務解決方案,進而在用戶層麵實現產業與產業的結合。此外,在“產產互動”的過程中,企業需重新審視各產業之間的協同關係,哪些產業可通過免費的方式獲取流量資源,哪些產業可作為高盈利點為企業貢獻利潤,哪些產業可作為配套服務支持等,如此實現產業與產業之間聯動。圖中,企業原有業務以C產業為主,產業附加值較低,通過產業鏈上、下遊延伸進入A、D產業,進而更好地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在A、C、D三大產業聯動過程中,C產業作為基礎提供背書,D產業通過免費的方式拉動流量資源,有了消費者集聚之後,A產業作為盈利端為企業貢獻大部分利潤,實現“產C+產A+產D”的產業格局。

    (2)+“金A+金D”:在完成“產產互動”的基礎上,生態型企業可在產業根基上增加金融屬性,通過係統掃描產業鏈各業務環節,思考各環節對應的金融屬性,尋求產業和金融之間的介入端口,以此端口為融合點,嫁接金融產品,整合金融發展體係,實現產業和金融之間的互動,思考的方向可聚焦B端用戶或C端消費者。圖中,企業已形成“產C+產A+產D”的產業格局,但A產業和D產業有很強的金融屬性,可以在A、D產業基礎上開放金融端口,嫁接“金A+金D”金融產品,如此企業空間進一步延伸,形成“產C+產A+產D”+“金A+金D”格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