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我去朋友的園區考察,發現很多杏樹大豐收,而零星的櫻桃樹卻不結果子。朋友解釋說是因為櫻桃樹太少,難以得到充分的授粉……由此感慨生態無處不在。小的有果樹和蜜蜂,大的有土壤和氣候,更大的還有海洋、地球、宇宙,萬物離不開生態。那麽,生態到底是什麽呢?生態本質上是生物生存狀態及相互關係以及潛在的分工協調。而這種協同的背後有著自然界的深層規律和邏輯。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神奇的“同頻共振”,創造了大自然的豐富與和諧。

    聯想到商業生態,小到企業生態,大到產業生態、政經生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整體商業環境密不可分,特別是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生存狀態以及企業內外要素之間的關係愈加緊密。所以,企業發展需要從更大的格局上建立生態思維,才能在產業重構的主旋律中持續發展。

    互聯網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在眾多領域中上演著顛覆和革命。過去的產業劃分是從生產的角度縱向劃分的,縱向劃分產業是工業時代的產物;而今,隨著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演進,生產、技術、產品、創新都在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越來越多的產業出現產業邊界模糊,越來越多的跨界和橫向整合創造出奇跡。跨界、融合、產產互動、產融互動……正在重塑各行各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時代正在來臨,這將會是一個曆史性機遇,是顛覆性創新大有作為的時代!

    未來的產業也許不需要硬性劃分,而是由用戶需求和內在發展規律產生的“同頻共振”而形成的產業生態網絡。

    這種產業生態網絡就像自然界的生態,依據產業的生命周期及內在規律進行深層次的融合和作用,形成有機的生態網絡。這種重構意味著原來的線性產業價值鏈會逐漸演化成網狀產業生態圈,進化為一個以用戶為中心、實時互聯、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網絡。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線性價值鏈瓦解,各價值要素將重組成平台化的價值網絡。身在其中的企業及企業間的協作關係必然要重塑,甚至企業本身的概念也需要重新定義。

    在新的產業生態網絡中,您的企業將成為什麽樣?

    如何向未來的生態型企業演進?

    如何打造生態型企業,實現生態突破?

    生態型企業需要什麽樣的戰略、組織、人才、文化?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能力下,完成企業的生態布局?

    如何整合產業資源,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

    您的生態從哪裏開始?如何逐步擴張?

    您給生態中的用戶創造的獨特價值是什麽?

    ……

    這些問題是每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企業家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關鍵戰略議題。

    ?這裏的生態不是環境生態,詳見書中正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