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蓋爾的照相機誕生到現在,經過150多年的演變,結構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變化。1860年美國首先製成大型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了第一台小型照相機。1913年德國萊茨廠製成35毫米萊卡照相機,1924年開始批量生產。1937年德國羅萊廠正式生產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同年,德國生產出第一台135中心快門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963年美國柯達公司製成第一台電子快門照相機。1966年日本生產了焦平麵電子快門和中心電子快門,1971年開始大力發展內測光電子快門照相機。

    目前,照相機在結構和性能方麵都已經相當完善,發展特點是優質、精密和自動化。例如,照相機的鏡頭采用的是優質多層加膜鏡頭,最短調焦距離為20厘米,光圈一般在f/22-f/1.4的範圍。快門是采用電子鋼片中心快門或電子控製簾布焦平麵快門,速度為8—1/1000秒無級變速,有B門和MX閃光同步,並帶電子自拍機構。取景通常采用固定平視棱鏡、中心微棱鏡、精密聚焦環、中心裂像測距、微棱鏡環、全視場聚焦屏等。有的在取景目鏡兩邊裝有矽光電二極管、硫化鎘光敏元件,在全光圈下對全視場聚焦屏做中央重點測光,實行全自動曝光。

    全自動曝光,就是攝影者如果先選定快門速度,則照相機會自動配合調整好光圈子;如果先選定光圈大小,則照相機會自動配合調整好快門速度。測光係統讀數與曝光誤差一般為1/3—1/2擋光圈。快門速度幾乎完全準確,僅在高速時有10%的偏差,也是在容許範圍內的。

    世界上的景物,五光十色。譬如說,一張攝自花壇黑白照片,與實際景物相比便黯然失色。因此,人們又著手研究反映萬物本色的彩色照相技術。早在100多年前,英國馬克斯維爾就曾證明用底片可以把景物的顏色分解為紅綠藍三色,因而能夠製成彩色照片。但是,由於這種方法要分別記錄景物的3種顏色,必須拍攝3次。1904年,法國米埃爾兄弟發明了彩色底片,才出現了一次攝取的彩色照片。這種彩色底片,是在玻璃板基上塗布對紅綠藍3種顏色感光的微小顆粒感光材料製成的。這種彩色底片沿用了30年,直到1935年,柯達公司的彩色底片問世。

    如今,照相機種類繁多,感光材料也應有盡有。從公園到邊防,從高空到深海,從新聞通訊社到科學實驗室,到處都有照相機的蹤跡。

    但是,以往的照相機盡管花樣不斷翻新,但是萬變不離宗,都是按照幾何光學成像原理製成的。所拍攝的照片,把人和景物都壓縮成扁像,失去了豐富的立體形象。現代的全息照相,伴隨著激光技術而獲得新生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捕捉景物一切可見信息的途徑,可以得到極其逼真的立體顯示的全息照片,令人如身臨其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