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競相研製第五代電子計算機。1982年4月,日本成立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開發機構,擬定了一項為期10年的國家科研計劃。次年,美國作為對日本研製大容量計算機的回答,製定了一項為期6年的研製“人工智能”計算機的宏大計劃。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發展目標是,運算速度達到一秒運算數十億次,並且容量巨大,龐大的信息庫存儲有日本語、外國語,具有聲音、圖像和畫麵的識別裝置。

    從這裏可以看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軟件工程、新型計算機係列的綜合產物。主要特點是智能化程度顯著提高,能夠識別聲音和圖像,具有學習和推理的功能。人們可以不必編製程序,隻要發出命令、寫出方程式或提出某種要求,計算機就能自動完成所需要的程序,並提供出結果來。

    近些年來,電子計算機向著巨型、微型、網絡、智能模擬幾個方麵發展。

    巨型電子計算機,是指它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存儲容量越來越大,如目前在科學研究和設計方麵用的每秒運算數億次、數十億次的巨型機。

    微型電子計算機,是指它體積大大縮小。導彈上用的微型機隻有紐扣那麽大。一般的微型機運算速度也不低,每秒10萬次,比第一台占幾間房子的電子管計算機速度高20倍,而成本卻低1萬倍。千千萬萬台微型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其意義可以與19世紀蒸氣機的發明和應用相比。微型機甚至滲透到電話機、照相機、攝像機、電視機、光盤機、縫紉機、洗衣機等日常生活用品中來,如便攜式數碼攝像機帶在身邊,走到啊哪裏都可以做照相記錄;便攜式電話機(俗稱手機)帶在身邊,走到哪裏都可以打電話。

    電子計算機網絡——互聯網,是指把分散在各地的許許多多台計算機聯結起來,就像電話通信係統那樣,在各個用戶單位或家庭都有自己的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終端計算機,向幾千公裏外的圖書館查閱資料,查閱幾種文字的上千種雜誌的數萬篇文獻,隻用十分鍾就可以完成。關於互聯網,下麵還要詳細介紹。

    智能模擬,是計算機發展的高級階段,就是讓計算機模仿我們人的智能,比如叫它識別文字、圖形、聲音,叫它說話、回答問題等。智能機器人如今已成為現實。它能“看到”障礙物,會繞道避開障礙物前進,而且走通一次,就能記住道路。它能“看懂”裝配圖,然後從傳輸帶上選取所需要的零件,並且按照裝配圖來進行機器裝配。未來的智能計算機還會更加“神”得多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