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計算機在許多領域裏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真是神機妙算賽諸葛。

    我國某大型水壩曾發現裂縫,有關方麵分析認為是地震造成的,用電子計算機對大壩進行了計算分析,認為還存在另一條未發現的裂縫,按計算機算出的位置去查找,果然找到了這條裂縫。

    我國中央氣象計算中心進行氣象情報及時處理,提高了氣象預報的準確性。一次,提前兩天預報四川暴雨量及黃河、長江的洪峰,為防洪搶險、減輕災害損失做出了貢獻。

    在國外,一次,在勘察加半島附近,一艘駁船連人帶船卷進了海洋。人們利用飛機、直升飛機、輪船去尋找,結果什麽也沒有找到;後來利用電子計算機根據風速和海水流速,正確地算出駁船在離港口幾百公裏遠處,到那裏一找,果然找到了。

    電子計算機確實神通廣大。美國的巡航導彈命中目標的精度很高,它實際上就是一架帶小型電子計算機的無人駕駛飛機。這種導彈可以在超低空飛行,可以擦著樹梢飛行,途中能隨著地形高低而起伏飛行,幾乎完全不會被雷達發現。原來,導彈身上的電子計算機是個儲藏著一路上地形等高數據的“地圖”,導彈在飛行途中如果發生偏差,導航係統就按照電子計算機“地圖”給予校正,導彈能立即回到正確的航道上來。

    “神”機的來龍去脈如何?

    說來話長,電子計算機經過30年多的發展,已經經曆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四代,現在,進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五代。

    1945年,人類曆史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這位時代的驕子的名字叫埃尼阿克。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比以往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快1000倍。不過,它是個龐然大物,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體重達30多噸,占地麵積有6間房子那麽大。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電子計算機在英國劍橋大學投入運行。20世紀50年代初期,電子計算機進入批量生產。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計算工具革命性發展的開端,它所采用的二進位製和程序存儲奠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基礎。

    晶體管的工業生產,帶來了第二代電子計算機。1956年,第一台軍用小型晶體管計算機誕生,兩年後,晶體管計算機進入批量生產。

    集成電路的出現,帶來了第三代電子計算機。1964年,著名的IBM公司生產出混合集成電路計算機IBM-300係列機。於是,小型電子計算機麵世,適應性廣,價格較低,使用方便可靠,很快得到推廣應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集成電路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階段,因而催開了電子計算機一代新葩。1975年,美國、日本先後生產出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第四代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一塊指甲那麽大的芯片上集成幾千個至幾十萬個元件,使計算機體積大大地縮小,耗電進一步降低,可靠性更加有保證,因而產生了微型計算機和微處理機,還製成了每秒數億次的高速度大容量的巨型計算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