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中某種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某一社會依據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地理、曆史、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等因素長期作用會給該社會的成員造成一種潛在的相對固定的政治心理,同時這一心理因素反過來也會無意識地影響一個社會的政治製度及其組織、規則和行事風格等等。一般而言,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某種政治製度及其政治行為中,都可以找得到這種製度及其行為之所以如此存在的某種根據或者理由。因此,探討某一國家的政治文化,對於了解這一國家的政治製度及其政治行為顯然是有意義的。如果將兩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進行比較,那麽可能會對彼此的一些政治現象和政治行為及其特點有更清晰的了解。中日兩國既是地理上的鄰國又是文化相近的國家,但是近代以來兩國的政治發展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對中日兩國政治文化中的某些現象進行比較,探討其中有哪些相同與不同,對於中日兩國的相互理解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之間的關係

    中國與日本都同屬於東方國家,在幾千年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兩國由於地理上的接近而在文化上也具有了很多相同、相似或相近的內容。在古代,日本從中國學習和吸收了大量的東西,其中既包括生產技術,也包括文化藝術,甚至還幾乎照搬和模仿了古代中國的政治製度。而到了近代以後,中國也同樣從日本吸收了一些東西,其中主要是近代西方的思想和技術,以及大量用來表達這些新思想和新技術的詞匯。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中日兩國同文同種,不但人種和血緣關係相近,兩國的文化也具有同源性,即日本文化來源於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日本文化的元素。

    應該說,中日兩國的文化確實具有某種程度的同源性。至今在日本文化中仍然保留有很多中國文化的痕跡,比如文字、廟宇的建築式樣、典故名稱的由來,甚至某些生活習慣;現代漢語中的眾多詞匯,尤其近代以來用來表達來自歐美新事物的那些詞匯,最早大部分都來自於日語。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代表日本文化象征的一些符號也似曾相識而並不陌生。然而,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其實並非同源文化,而是各自獨立的兩種不同的文化,充其量也隻能說兩種文化都同屬東方文化,彼此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或相近性。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提出“文明的衝突”論點的著名美國學者亨廷頓就將世界文明分為八大文明,其中中華文明與日本文明是一種並列關係而非包含關係,至少也說明在中日之外的第三者看來,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是不同的兩種文化。

    當然,中日文化中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內容,不過這些相似的內容即使同源也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變得不再相同。例如,日本在古代確實引進了大量的中國文化,但是日本人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重新解構這些內容並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甚至將這些被引進的內容發揮到了極致,如中國的漢字在日本被發展為假名,中國的品茶在日本被發展為茶道,中國的賞花在日本被發展為花道,中國的劍術在日本發展為劍道,中國儒學中的某些內容被日本武士階層所接受並改造發展為日本的武士道等等,而且這些經過改造的內容都變成了日本核心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應該說,中日兩國文化相近但不相同,甚至兩國文化中有很多完全不同的地方,當然也有相互不理解的地方。

    世界進入近代以後,尤其在19世紀中期以後,麵對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命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從一個雄居東亞地區主導地位並維持東亞秩序的天朝大國逐漸淪落為一個受製於歐美列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而日本卻經過明治維新變革而迅速進入了歐美列強的行列,並同樣對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和侵略擴張。與此同時,中日兩國在國內政治體製方麵也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日本學習和模仿歐美國家製定憲法及建立國會,很快完成了近代化的政治建構,而中國卻仍然在引進歐美模式和排斥歐美模式之間徘徊,很久之後才最終選擇了另外一種來自於歐洲的政治製度。但是,如果從政治文化上來看,中日兩國的政治發展中仍然具有一些相同的部分和內容。例如權威主義,就是中日兩國共同具有的政治文化現象之一,而且不論是古代的中國和日本還是近代以後的中國和日本,在兩國的政治中其實都存在著權威主義的因素。日本的天皇製,就是公元6世紀時日本的執政者聖德太子模仿中國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中央集權體製而建立的,天皇與皇帝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在初期其中央集權的性質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基於兩國是一個等級和集權社會的基礎之上的。即使在近代以後,雖然中日兩國在政治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其中仍然都有著權威主義的因素,近代日本的天皇製顯然具有強烈的權威主義色彩,戰後的天皇製雖然已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但是仍然保持了一種觀念上的權威,而近代以後的中國雖然經曆了一段權威混亂的時期,但是最終建立的政治體製不言而喻仍然是建立在權威主義基礎之上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