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潮流的出現,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超越主權國家的更大範圍的地區認同也開始出現,因為國家相互依存所需要的經濟合作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時也需要不同國家之間在政治、法律、社會、文化、曆史記憶等各個方麵的大致趨同,即擁有大致相同或至少不相抵觸的共同意識。

    在東亞地區,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國頻繁的交流,這些國家之間不僅僅在經濟方麵密切了相互聯係,而且地區的自我意識也在增強,於是東亞地區認同的問題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其中,作為東亞重要國家的中國和日本,無疑會對這一地區認同的形成與否以及具體的認同內容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探討中國與日本兩國近代至今不同的曆史經曆對東亞地區認同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認同與東亞地區認同

    認同(Identity)是人類社會某一群體由於具有某些共性而形成的區別於其他群體的一種共同意識,即“行為體在與他者的比較中產生的一種自我認知和自我界定”。也就是說,認同既需要具有共同性的“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意識到在“自我”之外所存在著的“他者”,這一意識主要強調的是行為體對於“自我”和“他者”的一種自覺認知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

    當然,要區別“自我”和“他者”的界限究竟在哪裏,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認同可以有各種各樣,形成認同這一共同意識的要素也可以有很多。一般而言,認同具有相對性、層次性和多元性。所謂相對性,即對“自我”和“他者”的區別是相對的,相對於另外感覺更為遙遠的“他者”,某些“他者”可能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或者反過來說,某一“自我”內部仍然可以分化出遠近有別的更多“他者”。所謂層次性,與相對性有關,即認同可以是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範圍所形成的,例如可以分為團體認同、地方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地區認同,甚至還可以有世界認同和人類認同等不同層次。所謂多元性,即形成認同的心理要素可以是多方麵的或者是綜合性的,例如可以有人種認同、地域認同、經濟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宗教認同、曆史認同、法律認同等等,不過這些認同之間有可能相互矛盾和相互抵消,最終能夠構成認同的主要因素或主要紐帶是在某一種或多種認同基礎上形成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利益的認同。

    盡管有如此眾多的認同,但是我們在此關注的是地區認同,或者更為具體地說是東亞地區認同。那麽,究竟什麽是地區認同以及東亞地區的認同呢?有學者認為:“地區認同或意識是指若幹地理上接近並相互依存的國家在觀念上與本地區其他國家的認同以及將其自身視為地區整體一部分的意識。”或者“地區認同或區域意識是一種超越了個人意識、家族意識、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基礎產生的群體意識,是一種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內居住的人群所共同產生的認同意識與歸屬意識”。也就是說,地區認同主要是以一定地理範圍為基本要素而形成的認同,即首先以地域範圍來界定“自我”與“他者”的界限,處於某一區域範圍的國家被相互視為“自我”,在這一區域範圍之外的國家則被視為“他者”。然而,要真正形成一種地區認同,僅僅依靠地域範圍的製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地區不僅指地理的、經濟和政治的構成,而且包括心理的、文化的認同。沒有心理和文化的認同,地區的概念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牢固的”。也就是說,要形成一種地區認同,除去處於相同地域範圍這一基礎性要素之外,一般還需要這一地域範圍內的國家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認同和曆史認同以及經濟、政治、法律等認同,即這些國家之間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在曆史上有著大致相同的經曆和感受以及對曆史有著大致相同的記憶,在現實的政治或經濟生活方麵有著大致相同的利益,否則即使處於相同地域的國家也有可能出現認同分裂甚至認同對立。

    因此,東亞地區認同就是指東亞國家超越民族國家觀念而以自己所處的東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看待並明顯同東亞地區之外的國家有所區別而形成的一種共同意識和歸屬感。當然,形成這種共同意識和歸屬感不僅僅依靠東亞地區這一地理範圍的約束,而更多的是依靠東亞國家之間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大致相同的曆史經曆及其記憶,以及大致相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那麽,東亞的地理範圍究竟包括哪些國家,以及在這些國家之間是否存在認同呢?從曆史上來看,最初的所謂東亞地區並不是一個很清晰的概念,因為在古代這一區域基本上被我們稱之為“東洋”和“南洋”,大致分別指今天的東北亞和東南亞,然而到了近代之後,這一區域又被歐洲人稱為“遠東”,其範圍界限仍然模糊不清,隻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亞地區的概念和範圍才漸漸清晰起來,即逐漸從“遠東”這一概念中分離出了“東南亞”和“東北亞”並逐漸整合成為今天的東亞地區。也就是說,今天的東亞地區,應該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所有國家,具體地說應該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和東盟十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