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開始,日本就與台灣發生了聯係,並且這一聯係構成了中日關係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內容。因此,通過探討日本對台灣的政策,可以有助於對中日關係、日本外交以及台灣問題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一、日本對台灣的占領和統治及由此而形成的“台灣情結”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然而,隨著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國力日益衰落,逐漸淪為一個半殖民地的社會,一些領土被割讓或租借給了列強,台灣也隨著這場殖民主義的割地狂潮被割讓給了日本。由此,日本與台灣開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日本是一個東亞國家,在近代西方列強崛起並向東方進行殖民擴張的最初時期,日本也是一個被西方國家強迫打開國門的國家,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經曆了短期受屈辱的過程。但是,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經過內部改革,國力迅速增強,很快加入了殖民主義者的行列,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並將朝鮮、琉球和台灣這些在地理上接近日本的半島或島嶼作為其侵略擴張的首要目標。

    1872年,日本片麵宣布琉球為日本藩屬,由此引起同中國清政府的交涉。1874年5月,日本以報複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借口,發動了侵略台灣的戰爭。但是,由於歐洲列強的幹涉和日本在軍事上難以取勝,最終日本和清政府通過談判簽訂了《中日北京專約》,規定日本從台灣撤軍,但清政府須給日本所謂的“撫恤銀”10萬兩,“修道造房銀”10萬兩,並迫使清政府承認台灣人曾將“日本國屬民妄為加害”,日本的此次侵略行為是所謂“保民義舉”。這一條約簽訂後,日本很快在1879年3月以武力占領了琉球,並將琉球改為衝繩縣,正式吞並了琉球。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對朝鮮也發動了侵略戰爭。1875年,日本軍艦入侵朝鮮海域,在遭到朝鮮炮火轟擊後,日本軍艦攻占了朝鮮炮台,並強迫朝鮮訂立《江華條約》,朝鮮向日本開放釜山等口岸,並且承認日本在朝鮮境內享有領事裁判權等。據此,日本勢力開始進入朝鮮,並對清政府長期以來在朝鮮形成的宗主國地位構成威脅和挑戰。1882年6月,朝鮮發生反對日本的“壬午兵變”,日本出動軍隊,又強迫朝鮮接受了《濟物浦條約》,規定日本可以在朝鮮駐軍,由此引起清政府也派兵進駐朝鮮。1884年10月,朝鮮國內的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甲申政變”,占領王宮,宣布成立新政府,並同清政府斷絕宗藩關係,引起日本和清朝軍隊的直接衝突。1885年4月,日清兩國經過談判簽訂了《天津條約》,規定雙方軍隊在四個月內都撤出朝鮮,並且以後當再次派兵朝鮮時應彼此通知對方。根據這一條約,實際上朝鮮從法律上擺脫了同清政府的宗藩關係,成為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

    然而,中日兩國在朝鮮的爭奪並沒有因此而結束。1894年1月,朝鮮國內爆發農民起義,朝鮮統治者請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清政府在派兵的同時,根據1885年的條約向日本作了通報,日本也迅速派出軍隊赴朝鮮。在朝鮮國內的起義被平息之後,清政府提議中日雙方都撤出軍隊,但日本卻提出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要求,為此,中日兩國又引發爭端。7月23日,日本以武力占據朝鮮王宮,扶持製造了一個親日本的傀儡政權,並同其締結了一個協定,規定從朝鮮驅逐清政府的軍隊,當日軍與清軍開戰時朝鮮要援助日軍等。兩天後,日本艦隊在豐島海麵突然襲擊清政府的運兵船隻,同時開始進攻朝鮮境內的清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戰爭進行了八個月,結果清軍遭到失敗,被迫求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曆經約一個月的談判,簽訂了《馬關條約》,規定朝鮮完全“自主獨立”,即清政府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控製;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款二萬萬兩;允許日本企業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這一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狀況,中國的大量白銀流向日本,為日本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巨額的資金。其後,由於西方列強俄羅斯、德國和法國的集體幹涉,日本被迫放棄了條約所規定的對遼東半島的占領,但清政府又為此向日本付出了3000萬兩白銀的賠款。台灣和澎湖列島則被割讓給了日本,日本20多年來對台灣的覬覦終於得以實現。

    麵對日本對台灣的占領,台灣居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是由於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對台灣的放棄,台灣居民的反抗終因寡不敵眾而很快被日本鎮壓下去,隨後日本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地統治與治理。在此期間,日本派駐總督對台灣進行直接統治:在政治上按照日本國內的管理體製建立起了一套自上而下的軍人與文官係統相結合的統治體製;在經濟上對台灣進行了巨大的改造,奠定了一些工業基礎,建立起了為日本國內經濟服務的殖民地經濟體係;在文化上實行民族同化的政策,建立殖民地教育體製,特別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為配合全麵侵華戰爭,開始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教育,目的在於消除中華民族文化的色彩和台灣人的民族意識,逐漸將台灣人轉變為日本人。

    在台灣被日本統治了50年之後,由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戰敗,按照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和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台灣重新回歸中國。1945年10月,日本駐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國民政府代表陳儀投降,日本結束了對台灣的殖民統治,中國國民政府接管了台灣。

    但是,日本與台灣之間的聯係並沒有因此而中斷,除去日本長期殖民統治留給台灣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影響之外,日本與台灣民間仍然有眾多難以割斷的聯係渠道和人脈關係,尤其在文化與生活方式方麵,台灣已經深深地受到日本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影響,使得彼此形成了一種千絲萬縷而又難以割舍的聯係,造成了雙方的一種曆史情結,即日本對台灣有一種難以釋懷的曆史情結,同樣台灣對日本也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曆史情結。並且,在戰後不久出現的冷戰格局以及中國內戰所造成的兩岸分裂狀態下,這一曆史情結成了後來影響日本對台灣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