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來,整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為重大的變化就是世界不再被人為地分為兩個或三個世界,東西方的對立關係不再存在,爆發世界規模戰爭的可能性降低,整個世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區域化及全球化的趨勢在加強。當然,中國與日本以及中日關係也處於這一全球化的趨勢之中,中日兩國基本上都既享受了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成為積極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然而,從中日兩國的雙邊關係來看,盡管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兩國形成了更緊密的經濟聯係與合作,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日兩國的政治關係時好時壞,起伏跌宕,反過來又製約了本來應該發展得更為順暢的兩國合作關係,甚至在曆史認識、領土爭端、日美同盟、台灣問題等敏感的問題上雙方多次發生摩擦乃至衝突,使兩國關係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不過,畢竟雙方都意識到了全球化形勢下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在固有矛盾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開始摸索抑製衝突和深化合作的新框架。在經曆了各種曲折之後,中日兩國領導人終於在2006年10月開始提出和確立發展兩國關係的未來框架,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但是,兩國的戰略互惠關係並不是僅僅通過書麵上的提議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立足於國際環境的未來發展變化以及中日兩國的國家利益及其對外政策來進行考察。在這裏,我們將試圖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實現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

    一、冷戰結束前後出現的全球化現象及中日關係麵臨的新形勢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形勢開始出現緩和跡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意識形態的對峙與冷戰造成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對立和分裂狀態開始消除並逐漸走向彌合,兩個世界彼此並行的兩個市場也逐漸被合並為同一個世界市場,同時殖民主義殘餘也逐漸趨於消亡,全球性的民族獨立運動宣告結束,這一切都使得世界重新被連成一體。

    與此同時,由於交通和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係越發便利和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增強。也就是說,政治土的彌合與技術上的進步,使人類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和便利,國家之間的聯係也越來越密切。因此,世界絕大部分的國家都逐漸地改善了彼此的政治關係,將經濟發展作為自己最主要的任務,國家之間以及地區乃至全球性的合作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種潮流。於是,世界出現了新一輪的全球化,即源自15世紀近代地理大發現的第一輪全球化由於全球的殖民化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出現反而導致世界被分裂的局麵得以克服,人類在新的環境下再次開始了新一輪的全球化進程。

    那麽,應該如何理解全球化呢?簡單地說,“全球化是指公司通過出口向國外經濟進行擴張,但尤其專指通過對外國的投資,建立生產部件的工廠、製造車間和銷售子公司”。“今天的全球化實際上不過是源自西方世界的現代化擴張的繼續,其實質內涵絕不限於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毋寧說,它曾經是、現在依然是一件包含現代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麵的重大現代性事件。”

    也就是說,全球化首先是一種經濟和技術現象,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經濟規模的擴大而出現的一種現象。然而,經濟規模與範圍的擴大不僅僅改變了人們的經濟運行模式,而且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帶來了巨大影響。全球化使每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這一大潮之中,迫使每一個國家不但要改變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且還必須建立能夠適應全球化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以至政治管理和國際關係交往模式。於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及文化生活都會因此而受到衝擊,國家內部和外部的社會結構也需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全球化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與技術的概念,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即既具有經濟和技術的內容,又包括了政治和文化等方麵的內容,隻不過其基礎與動因是市場經濟跨越乃至超越國界的擴張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說,國際關係的變化既促成和加快了全球化的出現,同時全球化反過來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國際關係的變化。總體而言,全球化是一個令國際關係進行重新改組的重大事件和趨勢。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盡管有些國家會因此受益而有些國家會因此受到利益損害,因而對全球化會做岀不同的反應,並因此而通過不同的政策和行為選擇去有意識地加速或延緩這一過程,但是從總體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全球化本身並非哪一個國家主動去推動的結果,而是一個客觀的發展趨勢,國際關係也需要適應這一趨勢而進行調整。

    因此,全球化對國際關係也提出了一些客觀性的要求或者說是一些製約。首先,全球化要求世界的總體和平,尤其是大國之間要避免直接的軍事衝突,因為在全球化框架下每一個國家所追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都需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大規模的衝突或戰爭必然造成世界的分裂與動蕩而使得這一目標將不可能實現。當然如果那樣的話,與此同時全球化的過程也必然會被再次打破。其次,全球化還要求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在國際關係中也要求更多地按照國際通用的行為交往規則與方式進行交往,那種過度考慮自己國家利益而較少考慮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利益的國家行為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和製約。

    不過,與此同時,全球化也帶來了一些國家或一些國家內部某些社會群體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或地方主義的激烈反彈,因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國家主權,會對社會的弱勢群體的利益帶來一定損害,所以一些國家或一些國家內部的某些群體對全球化趨勢表現出激烈的反抗意識,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乃至地方主義反而在某些地區和某些國家表現得甚至比過去更為強盛。而且,這些激烈的要求或聲音對國家政策或多或少總會造成一些影響,有時甚至會使得某些國家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

    中國和日本所處的東亞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較長一段時期中,基本上仍然處在一個由近代向著現代轉變的曆史過程,即逐步結束近代以來麵對西方國家的不平等地位並開始模仿西方國家進行現代化的建設,同時其內部國家的關係也開始逐步調整而趨於相互平等。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的全球化大趨勢中,東亞地區基本上是全球化的受益地區,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絕大部分東亞地區國家也在新的全球性產業調整和資源配置過程中處於相對受益的位置,因此這一地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之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中國為代表的整個東亞的經濟更是獲得了驚人的發展,而且在這一經濟發展過程中地區內各個國家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程度也進一步加深。這一狀況使得這些國家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進一步增多,對國家關係而言具有積極作用,即製約了國家之間的大規模軍事和政治衝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