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一直到冷戰結束,兩國戰略利益的一致和經濟上的互補性促使兩國保持了一種友好與合作的關係,但是兩國關係基本上被限製在了雙邊關係的範圍內,因為兩國關係仍然受製於冷戰基本格局,難以發揮自己的獨立作用,並且在實力對比上基本上是一強一弱,也難以共同發揮作用。然而冷戰結束後,不僅國際格局與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給中日兩國都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而且中日兩國的國際地位也都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日兩國本身同地區以至世界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東亞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中日之間需要在更大範圍內確立彼此的關係,即超越雙邊關係範圍,在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內思考和發展兩國的關係,承擔更多的地區以至世界責任,並且為地區以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做出貢獻。

    一、“世界中的日中關係”概念的提出以及中國的應對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格局與國際關係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在此期間,從蘇聯國內改革和新思維外交所導致的東西方緩和到戰後長期以來支配世界的美蘇兩極格局解體,整個國際形勢以至於一些國家的國內狀況都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長期以來國際社會被分割成兩個彼此分裂的世界的狀況被改變,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世界真正形成了一個市場,始自經濟領域的全球化趨勢正在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與此同時,國際關係也開始重新組合。作為東亞地區重要國家的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國家關係,也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經曆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變化,並且至今仍然處在變化之中。

    在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下,1989年6月,中國發生了北京政治風波。這一事件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產生了巨大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譴責和製裁中國,致使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降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日本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也加入了對中國進行譴責和製裁的行列,中日關係麵臨複交以來的最大考驗。

    然而,相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日本對中國采取了相對緩和的政策。日本在與西方國家共同譴責和製裁中國的同時,表現出了一種積極的姿態,即主張避免孤立中國,在1989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堅決主張盡快恢複與中國的接觸,受到了中國方麵的歡迎。所以,雖然中國與整個西方世界的關係遭遇惡化,但是中日關係卻保持了相對穩定。日本之所以如此,一方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日友好與合作關係的慣性發展使然,另一方麵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由於與中國在地理上的接近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密切交往已使兩國之間有了眾多的利益關係,因此日本更注重中國和關注中國的變化。孤立中國並非日本的利益,由於孤立中國而導致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也不是日本的利益。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不顧其他西方國家的反對,迅速打開了與中國接觸的大門。1989年8月,日本外務省解除日本國民來華禁令,9月日本國會代表團訪問中國,12月日本政府恢複對華無償資金援助並與中國政府簽訂文化交流協定,1990年11月日本政府解除被凍結的第三次對華日元貸款,1991年1月中日兩國恢複部長級交往,日本外相、大藏相和通產相等相繼訪華。1991年8月10日至14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樹作為北京政治風波後西方國家中第一位來訪的政府首腦訪問了中國,同時也標誌著中日關係的全麵恢複。

    海部在訪華期間,與中國總理李鵬進行了會談,會談中除去一般的雙邊關係及地區問題外,海部一改過去日本在兩國關係中一向表現出的“經濟合作、政治反省”的基本對華姿態,首次向中國提出了民主、人權、裁軍等政治和安全議題。同時,為了向中國表示友好,海部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國提供了4900萬日元的文化贈款,中國也向日本政府發出了希望日本天皇在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訪華的邀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