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剛結束時的日本,整個國家滿目瘡痍,為什麽此後能奇跡般地發展,人們往往歸結為它從美國引進了數以萬計的科技成果,但為什麽日本的工人能迅速適應並掌握這些成果,並把它應用於生產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教育塑造出了高素質的工人。日本國內的區域開發也非常重視教育先行。100多年前,北海道還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要在這個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農業,就需要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日本的做法是先辦農業學校。1872年,北海道開發僅兩年,就興辦了一所農業學校(後稱劄幌農校,是北海道大學的前身),為北海道開發培養了大批骨幹。回顧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曾經出現的大量引進的先進設備閑置、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被應用,歸根到底是教育的落後沒有能形成相應的吸收能力所致。可以說,在現代社會隻有教育才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對農村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的。首先通過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奠定農村發展的人才基礎,教育在提供各類專業人才方麵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農村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是人才缺乏和農民素質不高,而這恰恰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不發達的結果。其次,隻有通過教育,農業科技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業科技轉換為農業生產力要經過幾個轉化環節,貫穿這些轉化環節的中介是教育,通過教育,把科技轉化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再進一步轉化為智力形態的生產力,最後轉化成直接物質形態的生產力。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生產經營產業化的根本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確取得舉世矚目的6大成就,糧食產量連續跨越三個台階,畜牧水產養殖持續高速發氣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農民收人普遍有所增加。然而,也應當看到,農業生產經營的粗放性、科技的低水平、勞動者的低素質等所帶來的生產的低效益,嚴重抑製著農業發展的勢頭,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程。進人新世紀後,改革的焦點再次聚集在農業上,而改革要成功,農業要實現再次飛躍,隻能建立在生產技術現代化和生產經營產業化上。生產技術的現代化是現代化農業的物質基礎,是使生產者、生產對象和生產資料發生根本性變化,產生巨大生產力的最根本的因素。我國農業的現代化,不僅意味著耕作、運輸、收獲、排灌等機械設備的采用,優質化肥、高效低毒農藥、全價配合飼料的使用,而且還應廣泛運用農業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對農業進行深度和廣度的開發。所有這些生產科技的發展必將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賦予職業技術教育重大的曆史使命,特別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更應準確地把握當今農業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向,充分利用各類農村職業技術傳播途徑促使科學技術轉變為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智力,加快科技新成果的輻射與普及,推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手段的現代化進程。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也是推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措施。由於我國經濟發展起點水平低、技術管理水平差、人口和就業壓力大,加之經濟體製的製約,經濟發展的重心始終偏向於以高投人追求高產出,以拚資源、拚消耗求得盡可能多的短期收益,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在粗放經營狀態中徘徊,由此派生出技術進步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等一係列矛盾和問題。所有這些鄭重提醒我們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已經刻不容緩。1994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到更新、更高的戰略高度,並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必須貫徹的一條重要方針,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結底要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職業技術教育是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點,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轉換器,更是把沉重人口負擔轉變成高素質人力資源的蛻變場。因此,隻有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