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學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十四大再次強調“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又突出強調了科教興國戰略和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方針。他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關係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大力推進科教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節水農業”,把加速科技進步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對實施科教興國和科教興農也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

    新的科技革命涵蓋了農、林、牧、副、漁和農村經濟的方方麵麵,從更高、更廣闊的層次和視野認識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粗放、落後的經營管理,形成良性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將是我國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和農業發展的戰略性決策,明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和出路就在於科教興農。泱泱大國九億農民,要在粗放的土地上實現現代化談何容易,隻靠少數專業科技人員是不能完成如此大業的,必須調動億萬農民,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正如十五大報告指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因此,提高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的素質,教育他們做一個現代農民是加速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協調發展的社會期待,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曆史選擇。

    具體說,農民教育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農民與科技結合的最為有效的途徑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他的《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經濟的落後很大程度上在於農業的落後,而農業的落後關鍵不是缺少物質資本,而是人力資本不足。他認為增加教育投資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

    有人認為生產力的公式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發展的:

    在古代:生產力=勞動力 勞動工具 勞動對象

    在近代:生產力=勞動力 勞動工具 勞動對象 管理

    在現代:生產力=(勞動力 勞動工具 勞動對象 管理)×科學技術

    當我們仔細推敲公式中的諸因素時,不難發現,它們都是以人的素質為條件的。人的素質的提高最終要靠教育,教育造就人才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育作用於科學技術的基本途徑。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傳遞也必須靠教育。

    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麵正在發生著日益密切的聯係,人類諸多問題的解決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的進步。科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競爭。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提出的“國際間的經濟競爭是技術競爭,而技術競爭又變成了教育競爭”的口號,在日本戰後及許多國家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教育是實現人與科技結合的惟一途徑。在傳統社會由於科技水平低且發展緩慢,科技的傳播往往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僅使科技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目的觀的基礎而且使科技教育的途徑多元化了,在農業科技教育領域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如各級各類農業院校、農業技校等,還出現了農業技術推廣教育、農業項目培訓教育、農業科教中心、農業科技示範、農業廣播學校以及各類媒體等多形式的農民科技教育和科技傳播形式,共同促進著農民與科技的結合。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從兩個方麵促進了農民個人發展和農村社會發展的統一:一方麵通過農民個體的社會化豐富了農民的科技知識,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使農民掌握現有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麵,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又按照農村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以及已露端俛的未來社會的要求,造就新一代的農民。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個體得到了發展,同時農業生產力和農村社會也得到了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推進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杠杆

    從一個國家來看,科學革命不能自然而然地導致技術革命,技術革命也不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產業革命。從國際上看,先進國家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樣不能自然地輸人到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這是因為每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繁榮與普及都與這個國家的社會條件密切相連,而教育則是造成這種適宜條件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科學技術的成果,並不等於直接生產力的實現。人類曆史上第一架蒸汽機車的模型早在1797年就由一個叫特勒維西克的人研製出來,他用了10年的時間,最後能拉10噸鐵和70個人,但一直是為人們欣賞而已,能為生產上應用的火車頭和世界上第一條鐵路的建成,已經是1825年的事情了。為什麽1797年的火車頭不能被普及使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還沒有大批受過教育訓練的蒸汽機工程師和操作工人。而瓦特等人的發明之所以能迅速普及應用,一個重要的方麵在於教育的發展培養了相當數量的熟練的機械工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