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一向重視同朝鮮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兩國人民在反對外來侵略的共同鬥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相互支援中建立了親密的友誼。中國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等國的關係一貫友好。早在50和60年代,就同這些國家解決了曆史遺留下來的諸如邊界、雙重國籍等問題,並與許多友鄰國家訂立了和平友好條約,我國同東盟國家在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效的合作。

    中國同非洲國家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從50年代起,我國就對非洲國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並且堅決支持非洲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的鬥爭。1963年至1964年初周總理訪問了非洲10國和南亞3國,他在同非洲國家領導人的會談中,闡述了我國處理同阿拉伯、非洲國家關係的五項原則,明確表示支持他們為維護民族獨立而進行的鬥爭,支持他奉行的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尊重非洲、阿拉伯國家的主議等。在訪問期間,周總理還發表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其核心是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和通過援助謀求任何特權。由於我國政府嚴格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真誠支持亞非拉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到1964年底,同我國建交的亞非不同社會製度國家増至30個。在60~70年代,中國與亞非各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從未間斷。

    70年代末以來,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改變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以蘇劃線、以美劃線的錯誤作法,繼續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明確提出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1981年,趙紫陽總理先後訪問了緬甸、泰國、巴基斯坦和朝鮮等亞洲10國。1982年又訪問了非洲10國,並提出了中國同第三世界經濟技術合作的四項原則作為對原有八項原則的補充。此外,我國還努力促進南南合作,積極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鬥爭。

    中國同歐洲國家的關係多年來也有很大發展。歐洲許多國家都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我們同它們的社會製度不同,但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增進國際經濟合作方麵有著共同的利益。歐洲,特別是西歐許多國家長期以來由於受製於美國,同我國關係發展很慢。1964年法國首先衝破美國的壓力,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進入70年代,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等國相繼與我建交。1972年,英、荷兩國同我國的關係由代辦級升格為大使級,隨後聯邦德國也與我國建交。到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中的絕大部分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這擴大了我國在國際上的聯係與影響。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80年代以後,我國與西歐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有了更加迅速的發展,其原因是我國搞四化建設,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對經濟技術發達,資金雄厚的西歐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我國與西歐國家並無直接的利害衝突,我國一貫主張一個強大而團結的歐洲將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1984年上半年,趙紫陽總理應邀訪問了法、比、瑞典、丹麥、挪威、意大利和歐洲共同體。同年下半年,李先念主席又先後訪問了西、葡及馬爾他。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挪威首相維洛克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也應邀訪問了我國。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使香港問題獲得園滿解決。這不僅為中英友好合作開辟了更加美好的前景,也為和平解決國家之間曆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經驗。1985年,趙總理又應邀訪問了英國、聯邦德國和荷蘭,使我國與西歐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更深入了一步。

    中國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在50年代時十分友好,後來由於中蘇關係的惡化,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民主德國同我國的外交往來日趨減少。但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與我國始終保持著十分密切而友好的關係。70年代末,中國同阿爾巴尼亞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而關係惡化。

    進入8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鬆動,中國與東歐國家的關係日趨活躍。近年來雙方群眾團體和部長級互訪川流不息。1986年9月和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雅魯澤爾斯基和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昂納克相繼訪華,使我國同東歐五國最高領導人的接觸在中斷了20多年後重新恢複。在這前後,東歐五國副總理陸續訪華,我國領導人也先後訪向了東歐有關國家。越來越頻繁的接觸増進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促進了相互間的友好合作關係。特別是波、德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訪華,標誌著我國與這兩國黨和國家的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在經濟領域,我國同東歐五國友好合作關係也有了新的發展:近幾年來雙方貿易額持續大幅度增長,1985年以來中國與東歐五國都成立了部長級貿易委員會,並簽訂了為期5年的長期貿易協定。其它方麵的交流也在迅速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