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美國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排擠老殖民主義,鎮壓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其策略手段比起老牌殖民主義英、法、荷、比、西等國更加狡猾、凶殘、陰險,帶有更大的欺騙性和危險性。如:打著“援助”的招牌,進行經濟滲透以控製受援國的經濟命脈;簽訂各種條約和協定,為它的侵略擴張披上“合法”的外衣,進而控製簽訂國的軍事、財政、內政和外交等各種大權;策動政變,扶植或支持親美獨裁政權。這祥,它既排斥了老殖民主義,又建立了俯首聽命的愧儡政權,從而達到了完全控製的目的。

    美國新殖民主義仗勢其難冠一時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采取各種反革命策略,猖狂地向亞非拉地區擴張,搶占老殖民主義的屬地,鎮壓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這就必然引起亞非拉殖民地區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首先,美國的入侵同老殖民主義的激烈爭奪,必然加劇美國同英法等老殖民主義國家之間在亞非拉地區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愈尖銳,給這些地區人民帶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災難就愈沉重。

    其次,美國的入侵,必然引起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同帝國主義國家的政策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亞非拉地區進一步展開。社會主義各國要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支持被壓迫民族反帝反殖的鬥爭;而帝國主義要維護殖民主義的統治和奴役。因此,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也要進一步尖銳化起來。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由於美國的入侵,引起新老殖民主義在亞非拉地區展開激烈的爭奪,它們之間無休止的爭戰,則又必然加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同被壓迫民族之間根本矛盾的尖銳化,戰啟,新老殖民主義的劇烈爭奪與新老殖民主義的壓迫,促使被壓迫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反抗的加強,而使亞非拉地區成為反帝反殖革命風暴的發源地。

    二、戰後亞非拉各國爭取獨立和民主的有利條袢及其反帝革命的新特點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國際階級力量對比,不利於反民主的帝國主義勢力,而對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勢力極為有利,尤其是為亞非拉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民主和解放創造了空前有利的國際環境和條件。毛澤東同誌曾經正確指出,如果說,十月革命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和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廣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那末,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就是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和彼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現實的道路。”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二戰勝利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勢力受到了沉重打擊、嚴重削弱。在戰爭中,德意日三個法西斯被消滅了,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遭到重創,整個帝國主義體係的總危機進一步加深。日本法西斯的慘敗為亞洲地區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掃清了一道重大障礙,英法等國力量的削弱,就為亞非拉地區各國爭取獨立和民主的鬥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二,二戰勝利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歐亞一係列國家經過反法西斯鬥爭和一係列革命鬥爭衝破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鎖鏈,建立了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並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各國發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決支持亞非拉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的解放鬥爭,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在物質上都給予無私的援助。這對他們鬥爭的勝利和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二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也有力地支援了亞非拉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時又都深受壟斷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剝削、奴役和統治。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反對帝國主義資產階級政府內外的反動政策,特別是反對帝國主義對外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侵略擴張,更是對各被壓迫民族的事業的巨大支持。

    第四,反法西斯戰爭和長期反帝反殖的革命鬥爭,促進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覺悟水平的提高以及組織程度的加強。這是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