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初期新老殖民主義在亞非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鬥爭

    戰後以美國為首的新老殖民主義對亞非拉地區的加緊爭奪和控製,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各種矛盾激化。這些矛盾就是亞非拉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民主的社會曆史條件和政治經濟根源。

    反法西斯戰爭,以德意日宣告失敗而結束了。但是帝國主義還存在,殖民主義還沒有退出曆史舞台,法西斯殘餘勢力還在活動,“他們仍然要壓迫各國人民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國際和平實現以後,反法西斯的人民大眾和法西斯殘餘勢力之爭,民主和反民主之爭,民族解放和民族壓迫之爭仍將充滿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在二戰中受了重創的英、法正在千方百計地企圖奪回戰時丟掉的大量殖民地。它們一方麵用武力去爭奪,另一方麵還用政治欺騙去控製。除了英、法這兩個老牌殖民主義竭力恢複和鞏固舊殖民體係之外,又爆發出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的美國。它也力圖爭奪和控製亞非拉地區,建立起新的殖民主義體係。這就使“民族壓迫和民族解放”的矛盾更加尖銳化了。

    美國在二戰中通過軍事訂貨膨脹起來的經濟,到戰後遇到了不穩定的日趨縮小的國內外市場。特別是嚴重的“生產過剩”,逼得它瘋狂地向外擴張,尋找銷售市場。於是美帝國主義分子,除了繼續采用軍事手段侵入亞非拉廣大中間地帶之外,還打著“反共產主義威脅”的“冷戰”旗號向這些殖民地兜售“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進行經濟滲透,美其名曰“援助”,實則既排擠了英、法,又控製並掠奪了亞非拉的經濟資源。

    亞非是美國新殖民主義大力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戰爭一結束,美國就曾一度占領日本和南朝鮮,並再度侵占菲律賓。同時,從1946年下半年開始,又全力支持蔣介石打內戰,鎮壓中國革命。美國通過同中國國民黨集團簽訂一係列不平等的經濟和軍事條約或協定,在中國既取得了很多軍事基地,又控製了蔣介石政權中的軍、政、財經等要害部門。與此同時,為了撲滅東南亞、緬甸、馬來亞、印尼和印支的民族解放鬥爭,從1945年—1948年美國給英國、法國、荷蘭三國分別援助59億多美元、33億多美元和4億多美元。

    在控製遠東的同時,加緊爭奪中東。美國利用類、法勢力衰落的機會,在伊朗取代了英國的地位,通過1947年的軍事和經濟條約,進一步控製了伊朗的政治、經濟和軍事。1947年3月,美國“援助”希臘汶士耳其親美政權4億美元,鎮壓了這兩個國家人民爭取民主的運動。同年11月又搞了巴基斯坦的“分治”陰謀,第二年又製造了一個猶太複國主義的“以色列國”。1949年初美國總統杜魯門又提出一個“援助”四點計劃,進一步把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都納入了這四點經濟侵略計劃之內。

    非洲,也是美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力圖爭奪和控製的重要地區。美國對非洲侵略重點是掠奪戰略物資以及控製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地區或國家。它仍然利用老牌殖民主義者英、法的困境,憑著“美援”把自己的勢力擠進非洲。美國還借“合作署”等經濟侵略機構,向非洲私人企業大量投資,擴大在非洲各個角落的經濟活動。同時,它還在非洲一些戰略地區設立一係列海空基地,並支持英法殖民主義者鎮壓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革命運動。

    拉丁釘洲,作為美國的“戰略後方”,為了維護它在這個地區的特權邛益,更是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加強控製,在經濟上加緊滲透。因此,戰後美國利用戰時在拉美的基礎、條件,進一步把其他殖民主義的勢力一一排除而獨占。在經濟上,它主要是通過“克萊頓計劃”加強向拉美輸出資本,傾銷過剩產品以壟斷其投資和貿易。在軍事上,它繼續掌握著拉美的77個軍事基地,以及貫通南北的戰略公路,並簽訂了“聯防條約”,力圖控製拉美各國。在政治上,以防止“共產主義威脅”為幌子,肆意幹涉拉美國家的內政,扶植親美獨裁政權,鎮壓民族解放運動。從1947年到1949年,美國先後直接或間接地鎮壓了巴拉圭的人民起義,哥倫比亞人民的武裝暴動以及波多黎各的起義策動了秘魯、委內瑞拉和薩爾瓦多蘭的政變。後來從1951年至1955年,美國還在玻利維亞、古巴、巴拉圭等國發動了政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