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拜金主義傾向及其根源

    金錢作為杠杆在經濟領域作用增大,是一種社會進步現象。但是,金錢作用在非經濟領域中擴大卻是社會和青少年的災難。家庭在青少年子女身上盲目用錢是培植拜金主義的起點。

    據北京市統計局調查,1990年底,小學生每月人均消費支出173.10元;

    1992年幼兒園孩子每月人均消費240元,占雙職工戶均月收入的50%;一名中學生月消費支出占戶均月支出的66.3%。家長在孩子身上講攀比穿戴、派頭、享受,甚至為此一擲千金。學費每年20萬元的“貴族學校”並沒有擋住某些家長,如今這種學校在中國已有40多所。當家長把金銀項鏈、戒指、耳環、BP機、掛在子女身上的時候,當家長在子女麵前顯示自己擁有的金錢可以使一切規章製度“迎刃而解”時,拜金主義就深深埋在子女心靈中,教育的失敗由此開始,悲劇實際上已拉開了序幕。如果培養子女把金錢作為人生價值的標準,那麽他就塑造了道德缺乏、人性喪失的後代。

    3.感情缺乏症與家庭狹隘關懷

    自私、冷漠、“代溝”,對家長的逆反心理,是當代青少年感情缺乏症在家庭內的表現,它也同樣表現為社會行為。這種現象不是由於家長不關心子女,而是關心得太過分而導致的。

    80年代初的調查表明,京、津兩市的家長95%的人不願讓孩子到外地工作。

    1992年中、日、美三國中學生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誰”這個問題時,日本、美國中學生列在前三位的是父親、母親、英雄人物;而中國的中學生卻把父親、母親擺在了第10、11位。湖南廣播電台在討論“對待自己父母的態度”時,收到500封信,其中90%的青少年對父母表示不滿。1993年的一項全國青年調查表明,當你有知心話或重要的事時,最喜歡找誰說一題,30歲以下未婚青年選擇向父母說的,僅占11.5%;30歲以下已婚青年則僅有6.9%。

    4.“溫室式教育”與青年心理疾病

    父母溺愛子女的風氣隨獨生子女增多而日盛。這種溺愛表現在,父母舍不得讓子女經受應有的勞動鍛煉、挫折鍛煉,艱苦磨煉。

    據1993年北京對2294名小學生的調查,他們幹家務活的時間人均0.2小時,遠遠低於同齡的美國小學生的1.2小時、泰國小學生的1.1小時、韓國小學生的0.7小時。上海某小學校的一次調查,發現90%的小學生把午餐用過的碗帶回家由父母洗。連自理小事的勞作都由家長代勞,更談不上挫折和艱苦的鍛煉了。這種“溫室式的教育”顯然帶來了副作用。

    舍不得讓子女經受任何一點風雨,造成大麵積青少年心理脆弱、心理疾病的發生。據北京市一項調查,10所重點中學的學生中,60%的人認為自己缺乏毅力和恒心,不能控製個人感情,經不起挫折;對1700名青少年的另一調查也表明,大學生有42.5%的表示遇到失敗打擊時頂不住。天津市對1332名綜合性大學學生的調查,24.92%的人有程度不同的神經官能症;上海6所中學的心理測試表明,心理不健康者占22.8%;京、滬、川三省市的調查一致表明,獨生子女心理變態率均在50%以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