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紀念聯合國建立50周年和世界青年十周年,聯合國和韓國政府主辦了“1995世界青年指導者會議”(The1995WorldYouthLeadersConference),專題討論了全球性的青年道德滑坡、人性喪失、片麵注重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筆者有幸出席此次會議,並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

    一、當代青年文化的家庭背景

    青年文化是社會的產物。青年文化的家庭背景製約和規範了青年文化的特點和趨向。這個背景的變化值得注意。

    1.家庭小型化趨勢和獨生子女的增多

    家庭小型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傾向,在中國變化尤為突出。核心家庭近40年中一直保持增長勢頭,近十多年更趨快速增長。從全國來看,1949—1982年,核心家庭的比例由55.42%上升到69.28%。1953—1990年,中國家庭的戶規模由戶均4.30人降為3.96人;其中城市戶均人口更少,1982—1990年北京戶均人口由3.69降為3.2人,上海則由3.6降為3.1人。自從1979年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後,15歲以下的獨生子女目前已達5000萬。

    這種現實帶來了兩個方麵的影響。一是家庭對子女企望值過高,進而產生過多的關心和過多的幹預,破壞家庭與子女正常交流的氛圍。二是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升高導致子女自我意識的強化,易與閱曆不同的家長產生離心情緒。

    2.家庭片麵強調子女智力教育

    由於雙親知識化水平的提高和婦女平等就業的廣泛,一般家庭將財力和精力集中於子女的智力投資上,忽視了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的驅動下,送子女進彈琴、繪畫、體操、外語、唱歌、舞蹈等專業班,甚至不惜重金送子女進“貴族學校”。這實際上剝奪了青少年全麵接觸社會的機會,造成畸形心理發育的環境。

    3.家庭電氣化取代家庭內部情感交流

    近十多年來,家庭電器設備激增並達到普及。1988年城鎮每百人擁有電視機38.7部,戶均1.48部。電視傳媒的普及適應了人們對精神消費的追求。城市青少年把許多難得的閑暇時間用於看電視。據統計,青少年在1993年每天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為1至2小時,這種青年占90%。在這種環境中家長會覺察到,子女與家人的情感、語言交流機會越來越少。

    4.對傳統文化的過激批評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實效

    在社會轉型、變革劇烈的社會環境中,對往日經驗教訓的批評和檢討,對私人利益的尊重和鼓勵,金錢作用的擴大,使一些青少年產生了全麵否定傳統文化的過激思潮。又由於改革中長期存在著精神文明建設“一手軟”等“教育失誤”,青少年中出現“價值失範”、民族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這種由於過分否定傳統文化而產生的“失範狀態”,不僅直接造成了“道德滑坡”,而且加深了家庭內部的“代溝”。

    二、青年文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青年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很多,但無不與家庭教育不當有關。擇其要者,作一分析。

    1.價值觀向自我傾斜,對社會公德冷漠

    鄧小平同誌早在1975年批評的“雷鋒叔叔不見了”,“公共汽車上沒有人給老人讓座”的現象現在仍然存在。見死不救,不敢見義勇為,屢見不鮮。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現象司空見慣。

    這種現象也與家庭影響相關。一個家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把他(她)當成“小太陽”、“小皇帝”,青少年以個人價值至上的偏向便越是嚴重。這與獨生子女的地位有關。但國際友人也指出,韓國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就有幾個“小太陽”、“小皇帝”。看來關鍵是家庭實施什麽樣的教育。自我價值很偏激的青少年,對社會人群沒有熱情,對社會公德不尊重,對父母也不會有親情。個別青少年甚至不知社會公德為何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