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能力概述

    職業能力是在職業活動中發展起來的,直接影響職業活動效率,使職業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所謂活動效率是指活動的速度、水乎和成果的質量。無論從事什麽職業,總要有一定的心理和行為方麵的條件作保證,如教師要完成教學活動,除了具有鮮明的立場、觀點和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對教材的組織能力、記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同樣,一個公司經理,除了具備本公司業務能力外,還要具備管理能力、組織能力、預測能力和交往能力。大量的研究和實踐都證明,無論從事何種活動,僅僅具備一種能力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多種能力的完備結合。

    職業能力和活動是密切聯係在一起的。一方麵人的職業能力總是在職業活動中形成和發展,並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另一方麵從事某種職業活動又必須以一定的職業能力為前提。例如節奏感是從事音樂活動必不可少的;觀察、記憶、思維能力則是許多職業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如果缺乏這些能力,就會影響職業活動效率。甚至職業活動不能正常進行。

    關於能力的結構,學者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二因素論、群因素論、特殊因素論和層次結構論等。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C。E。Spearman)是雙因素說的開創人,他認為智力由普遍因素(G)和特殊因素(S)兩部分組成,完成任何一個作業都是由G和S決定的。橢圓形V代表詞匯測驗、橢圓形A代表算術測驗,兩套測驗結果出現正相關,就是由於它們有普遍因素(兩個橢圓形的重疊,即斜線部分),但它們不完全相關,因為每種作業中包括特殊因素。斯皮爾曼認為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完全不同,其中普遍因素是智力結構的基礎和關鍵,斯皮爾曼發現有五類特殊因素,即口語能力因素,數算能力因素,機構能力因素,注意力和想象力。斯皮爾曼認為,每個人的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都是不相同的,某些人具有同樣一種特殊因素,但在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

    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L。L。Thurstone)是群因素說的主要創導者。他認為,智力是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所組成。他在1934年采用56種智力檢查方法對240名大學生做了測驗,經過統計處理,概括出九種基本因素:計算能力,語詞的理解能力,詞的流暢性,空間知覺,知覺速度,記憶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演繹能力。瑟斯頓對每種因素都設計了測驗,發現各種能力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關。這就說明,各種能力並非是獨立的、彼此無關的。後來,瑟斯頓認為,可能存在有一種總的智力,但他還是認為分析特殊能力更為有用。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也是一位多因素者。在1967年提出能力三維結構模型,把所發現的能力因素劃分成三個維度。

    第一維度是操作。所謂操作即指個體對於原始信息材料的處理過程。其中包含五種操作,即認識、記憶、分散思維、集中思維和評價等五種。

    第二維度是內容。它指在各種心理操作時,揭示所處理的信息的種類。其內容有四種: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

    第三個維度是結果。結果有六種:單元、類別、關係、係統、轉換和蘊含。把這三個維度組合起來,可以得出5×4×6=120種組合。每一種組合代表一種能力因素。三維結構模型為認識人類智力和開發人類智力提供了一定線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