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職業轉換也稱職業再選擇,是指勞動者由於社會勞動條件的變化和個人自身條件的變化,從一個職業崗位轉移到另一個不同種類的職業崗位從事新工作的過程。職業轉換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職業變動現象。人們不放棄那些不喜歡的職業,不淘汰那些落後的職業,個人就無法發展,社會職業就不會進步。據有人研究,由於全球的職業結構不斷變化,到21世紀,人們終生隻從事一種職業,或在一個單位長期任職的現象將不複存在。人們將不斷地變換自己的職業和工作崗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職業轉換將會成為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職業轉換指導要研究職業轉換的原因、形式、途徑和方法,對正確地指導人們、轉換職業、克服職業轉換過程中的盲目性,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轉換的社會基礎

    職業轉換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及社會心理的變革是造成職業轉換的主要社會基礎。

    1.職業結構的變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產業結構在發生巨大變化。一些被人稱為“夕陽工業”的傳統產業、手工工業等開始衰落。一些被人稱為“朝陽工業”的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電子行業正在蓬勃發展。特別是我國第三產業近幾年有了較大的發展,從業人數已達1.5億人。有人估計,到2000年我國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將達到2億人。從企業的所有製形式來看,過去是單一的全民所有製或大集體所有製,現在不僅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而且個體經濟也出現了迅速增長的趨勢,職業結構的這種變化為職業轉換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是職業轉換的重要社會基礎。並且國民經濟越發展,分工越精細,新行業、新職業出現得也越多。技術進步和技術更新越迅速,經濟活動越開放、職業轉換現象也會越普遍、越頻繁。

    2.企業用人機製的改革

    過去實行的統包統配的勞動與就業製度和以固定工為主的用工製度,使勞動者一旦就業就等於端上了“鐵飯碗”。企業用人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注重用人規模的擴張。職工和技術人員為單位所有和部門所有,形成了“隻能進、不能出”的狀況。這種就業和用工製度把職工束縛在固定的職業上,形成了普遍的人才“缺冗”矛盾,即一方麵有些部門人才大量積壓,另一方麵有些部門卻人才奇缺。近幾年勞動就業和用工製度的改革以及企業經營體製的改革,使企業提高了對人才效益的關切度,企業有了用人的自主權,采取公開招聘、擇優錄用等辦法,並積極推廣勞動合同製。同時,各地人才交流機構紛紛成立,勞動市場正在形成,使職業轉換成為可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