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一個畢業生而言,職業一經選定,就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開始了新的人生征途,作為一個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往往很難一下子適應社會。獨立地開展工作,還需要有一個對社會環境、工作任務從不適應到基本適應的過程。

    一、職業適應的過程

    適應職業所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因工作性質而異,就一般而言,大致都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1.興奮期畢業生被用人單位錄用後,走出了求職擇業的困境,不再為找工作擔憂。對新的工作環境、工作單位、工作內容和未來的發展都充滿好奇與憧憬。在這個階段,常常表現為心情輕鬆愉快、情緒活潑好動,急於了解一切,尤其對新職業的工作性質、特點,新單位的現狀、福利以及自己未來的發展等十分關注。

    2.衝突期職業適應的衝突期首先表現為主觀願望和客觀實際的矛盾。青年時期是最有幻想的時期,剛步人社會的大學生,對未來總是躊躇滿誌,對自己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作出了許多美好的構想。但一接觸實際,尤其是接觸到社會的一些消極麵,如複雜的人際關係,陳舊的設備、不如人意的工作條件、落後的管理方式等,往往就會從理想的峰巔一下子跌人穀底。

    其次,學生習慣行為與社會職業角色要求的矛盾。十多年的寒窗苦讀,使每個大學生都形成了一些習慣行為,都有自己特有的學習、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步人社會後,一下子還難以適應角色轉變的要求,常常在扮演角色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學生角色的習慣行為,缺乏社會職業角色應有的責任感。

    其三,表現為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矛盾。大學生在校10多年,接受的都是正統、正麵的教育,大學生習慣以理想的思維方式看待社會、看待人生。而社會現象是十分複雜的,畢業生一旦置身於複雜的社會之中,往往對一些不良,現象看不慣,但又無能為力,便處於困惑之中,產生種種疑問,懷疑自己所受教育的有用性,甚至產生消極的情緒,反映出對社會現實的不適應。不少畢業生還會表現出對單純、浪漫的學生生活的留戀。

    其四,社會需要與自我完善的矛盾。社會改革、競爭、科技的迅速發展,要求畢業生不僅知識麵要寬,動手能力強,有一定的管理和組織能力,更需要大學畢業生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然而,盡管多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在逐步深入,但我們的學校教育仍有一定的封閉性,與社會實際還有一定距離。機械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主動性與創造性。進入社會後,大學畢業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感到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不能適應職業的要求。

    3.協調期衝突的持續會導致自我調整,一部分人放棄原來的不實際的幻想,與大多數人保持同步,開始循規蹈矩,最後被環境同化;一部分人逃避現實,放棄對理想追求,在協調的表層下麵,掩蓋著一顆怨天尤人、生不逢時的憂慮之心;一部分人開始冷靜地思考,試圖重新認識自己與社會環境的關係,重新調整自己的成才目標,尋找事業成功的最佳突破口。

    4.穩定期在這個時期,工作崗位基本固定,各人所關心的事物的圈子開始收縮,注意力開始集中到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上,對本職工作的興趣也逐漸穩定,特別是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績後,事業心和責任感會被激發。相當一部分人開始關注周圍的人際關係,以求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關注事業的成就,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取得好的工作成績的途徑。這個階段大學畢業生不再這山望著那山高,他們以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取得成績為自豪。在這個階段,大學生才基本完成了從學生到社會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