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職業理想是實現社會理想的重要橋梁。社會理想所向往、追求和設想的總是社會的經濟製度、政治製度以至整個社會的形態。在人的所有理想中,社會理想的作用和地位最為重要,決定和製約著職業理想和其他理想,職業理想則是社會理想的具體化。在就業成為人們為社會作貢獻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無論是社會群體,還是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不可能以無職業的方式去實現其社會理想,而總是要通過從事一定的職業,並以此為依托去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因此職業理想是形成崇高社會理想的中介和橋梁。

    三、職業期望及其影響因素

    與職業理想密切相關的是職業期望。職業期望又叫職業意向,是指從事某職業的價值取向。任何一項職業都有其多方麵的特性,有的職業需要運用體力,有的職業需要運用智力;有的職業需要與物打交道,有的職業與人打交道;有的職業經濟報酬高,有的職業社會地位高;有的職業收入優厚卻缺乏勞動保障,有個職業安全穩定卻收入平平。有人重視薪金報酬,有人重視名聲地位,有人喜歡穩定安全,有人喜歡不斷變化。對職業特性的評價不同,反映了人們不同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價值體係。

    美國的職業專家薩珀將職業價值觀概括為15種類型:助人、美學、創造、智力刺激、獨立、完成感、聲望、管理、經濟報酬、安全、環境優美、與上級的關係、社交、多樣化、生活方式。其中某些傾向可能比其他傾向更強一些。一般人們往往根據占主導地位的職業價值傾向劃分職業期望類型。在職業選擇中以“經濟報酬”為主的價值取向稱之為“衣食型”職業期望;以“助人”和“創造”為主的價值取向稱之為“社會貢獻型”職業期望;以“智力刺激”和“完成感”為主的價值取向稱之為“自我實現型”職業期望等等。

    日本NHK廣播輿論調查所曾對日本全體國民做過職業價值觀的調查。調查者在關於理想職業的調查中選擇7個價值取向:能推動社會發展的職業;助人、為社會服務的職業;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職業;受人尊重的職業;能賺錢的職業;雖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職業;若不為人所用,就自謀職業。35%的日本人的價值取向是“雖平凡,但有固定收人的職業”,29%的日本人選擇“若不為人所用,就自謀職業”。而在日本大學生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是“若不為人所用,就自謀職業”,占32%,其次是“雖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職業”,占16%,“助人,為社會服務的職業”列第三位,占15%。

    特定的職業期望是勞動者將勞動能力、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等內在因素與外在的就業可能性不斷協調的結果。研究發現,職業期望與下列因素有關。

    (1)年齡與性別。年齡綜合反映勞動者的身體素質與人生閱曆。年齡不同,職業期望也往往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期望中的幻想成分越來越少,現實型越來越強。由於不同性別在生理結構和心理素質上存在差異,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也有不同的要求。這一切都會影響不同性別的勞動者對職業產生不同的期望。與年齡和性別密切相關的是體質的影響,體質是從業的最基本條件之一。身體條件不同,職業期望也會不同。身強力壯者可能會對需要強體力的職業發生興趣,如軍人、飛行員和運動員等職業。而體格纖弱者會期望從事輕便或技巧性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