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都十分重視職業分析和職業分類研究,它不僅是形成產業結構概念及產業政策研究的前提,也是對勞動者及其勞動進行分級管理和係統管理的需要。因為,同一性質的工作,往往具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律,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把性質相同或相近的職業歸為一類,有助於根據不同的職業特點和工作要求,采取相應的錄用、調配、考核、培訓、獎懲等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具針對性。職業分析和職業分類作為職業指導的基礎工作,其意義主要表現在正確揭示職業的內在聯係和相互關係,為大學生提供各種職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為大學生積累知識和技能以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供依據。

    一、職業地位的差別及原因

    職業地位是某種職業在社會分工體係中所占的位置,它往往以職業聲望的形式表現出來。職業聲望是人們對職業地位的一種主觀反映,是職業所享有的社會評價。一般認為,職業地位與職業是一致的,即職業地位高,那麽職業聲望也相應較高。但有時二者又是不一致的,有時職業地位發生了變化,但職業聲望可能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

    自古以來職業都是按“地位層係”排列的,古代有“士農工商”職業地位排序的說法。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根據職業的體力和腦力、職業的優雅和繁重、職業的經濟收入和其他社會報酬的高低等來評價職業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對職業社會評價的調查表明,不僅職業社會地位和聲望的高低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人們對職業地位層係的排列,具有相當一致的觀念。

    是什麽因素造成了職業地位和職業聲望高低不等的層係排列呢?美國社會學家K·戴維斯和穆爾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做了解釋。他們認為,造成職業社會地位不同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功能重要性不同,功能較重要的職業比功能較不重要的職業的職業地位要高。二是人才來源不同,那些對人才要求較高,人才的社會需求大於供給的職業,其社會地位和聲望就比較高;反之,職業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就比較低。戴維斯和穆爾認為,職業地位的等級安排是合理的、必須的,因為,不同地位的職業所給予的不同報酬構成了激勵人們工作的動力。人們努力學習,接受高等教育,為的是占據一個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的職位。另一方麵,社會可以通過地位、聲望作為獎酬,來吸引適當的人才從事適當的職業。

    戴維斯和穆爾的解釋也遭到一些學者的反對,如杜明指出,功能理論以無法證明的價值因素來衡量不同職業功能方麵的重要性,它不能讓我們確信工程師就一定比普通工人重要,而且難以證明職業地位的差別性一定是必須的,甚至是受歡迎的。認為職業的差別性和地位等級不一定是有用的,它會限製人的發展。他也承認職業的差別性是客觀存在的,但這種差別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

    從19世紀末,人們開始關注職業地位的分級問題,從現有資料來看,在工業化社會中職業地位分級是十分相似的,並具有一些規律性的現象:熟練勞動者高於非熟練勞動者;白領勞動者高於藍領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企業所有者與管理者高於一般職員和直接生產者。

    影響職業地位和職業聲望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