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就業指導作為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發揮人的才能的重要手段,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加拿大等國都把就業指導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開展了就業指導工作。

    就業指導引入我國是20世紀初,其中教育部門的就業指導是以清華學校為代表,社會就業指導當屬中華職業教育社。1916年清華學校為了指導學生擇業,發起了職業演講活動,指導學生填寫工作誌願,並預測就業趨勢,為學生確定專業方向提供科學依據。中華職業教育社以“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敬業”為宗旨,大力提倡和推行就業指導。1919年在其主辦的《教育與職業》雜誌第15期上出版了就業指導專號。並設立了就業指導的專門機構,編輯、翻譯有關就業指導的書籍,舉辦就業指導活動。我國的早期的就業指導倡導者,花了很大的力氣,想了很多辦法,使中國的就業指導從無到有,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解放後,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業指導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就業指導機構不複存在,任何一所學校都沒有就業指導課程,也沒有就業指導書籍,就連“就業指導”“職業選擇”的名詞也很少見了。國家采取生產資料配給製、城鄉勞動力分流以及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來穩定就業局麵,采取幹部下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措施,緩解城鎮就業壓力,使我國的勞動製度失去了活力。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所有製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製度的改革,就業指導又被重新提到日程上。80年代中期深圳大學率先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為大學生開設就業輔導課,創辦就業輔導報,設置就業信息專欄,組織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供需見麵會,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北京農業大學於1988年把大學生就業指導正式列人教學計劃,是改革開放後在高等學校最早係統開設就業指導的學校。1989年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創辦《畢業生就業指導報》,1992年成立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1993年又創辦了《中國大學生就業指導》雜誌(後更名為《大學生就業指導》之後,許多大專院校都開展了就業指導(或擇業指導、職業指導)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