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語是人生鬥爭的武器

    外語是人生鬥爭的武器。這是馬克思的一句名言。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展和全球化浪潮的興起,這句名言越來越顯現出它的現實意義。

    由於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方麵還比較落後,需要學習和吸收發達國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沒有外語這一工具是不行的。外語是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知識、加強對外交流、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一個有力工具。

    毛澤東曆來十分重視中國語言和外國語言的學習,並主張把學習本國語言和學習外國語言、學習現代漢語和學習古代漢語結合起來。新中國建立以後,毛澤東多次提倡幹部學習外語。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的第四十四條中,就提出:“建議在自願的原則下,中央和省市的負責同誌,學一種外國文。爭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內達到中等程度。”1959年廬山會議初期,他重申了這一建議。在70年代,他還提倡60歲以下的同誌要學習英語。毛澤東在延安時期自學過英語。但是,由於當時戰爭環境嚴酷,他的學習受到很大限製。全國解放以後,有了較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學習英語成為他的一種愛好。

    世界聯係增強,對外開放擴大,涉外工作增加,國際信息交流頻繁,各行各業的涉外活動大為增加,外語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各行業都要求結合工作的需要盡量多掌握一點外語。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大學生的外語水平作了明確規定,必須學好外語才是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其他方麵的人才,在普升職稱、確定業務水平的時候,也常常有明確的外語水平要求。隨著外語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社會普及外語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了。如果說一個中年人不懂得外語就有很多損失的話,那麽,一個青年人才不懂得外語,就無異於寸步難行,更不用說發展進步了。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外語越來越成為不可回避的因素。商品的標牌,各種外來商品的使用指南,報刊上出現的時髦用語,互聯網上的提示和許多外語替代詞,青年生活中的日常用語,重要場所的外文指示,公共交通的外文提示廣播……在各種場合,外語無時無刻地衝擊著人們的視線。不懂得外語,很難成為現代人才。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許多出國研究和進修的人才對外語的要求有深刻的體會。在一些需要加強學術溝通的領域,發展中國家的學者,隻有具備較好的外語水平,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許多人出國後感覺到了外語的壓力,但經過不長時間的努力,一般都能夠克服困難,較好地掌握外語。西方學者懂得中文的極少,但是中國學者懂得外文,這本身就是優勢。現在外國也出現了中文熱,外國知識青年懂得中文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這就更需要我國的人才更好地掌握外語。

    (2)革命導師學習外語的榜樣

    在外語學習方麵,革命導師已為後輩做好了榜樣。

    馬克思曾自學幾門外語,其中包括英語和俄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同時掌握了幾門外語。列寧同他的革命伴侶克魯普斯卡婭在共度流放生涯時也曾自學英語。

    外語應作為人際交流的工具來對待。我們老一輩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學習和懂得外語的也大有人在。毛澤東同誌雖然沒有在國外學習過,但也曾認真學習過英語。

    20世紀60年代初,章含之曾經陪毛澤東讀過英文,算是他的英文老師。1963年的一天,在學完英文後,在吃晚飯時他們發生過一場爭論。據章含之介紹:毛主席當時說學外語應當以政治體裁的文章作教材,我說應當是文學題材的。毛主席說那就妥協一下,七分政治三分文學。我說還是倒過來吧,七分文學三分政治。大概那時候毛主席完全把我當一個晚輩,一個他的老朋友的女兒,所以他並不計較我與他的爭議,反而覺得很有意思,他說你可真是個‘文學派’啊!“事隔七年,毛主席竟然還記得我是個”文學派,直到那時,毛主席的記憶力還是驚人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