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中,招式的變化,沒有心意的冷靜﹐便沒有高度的殺傷力;沒有氣勁的運用﹐隻有手足舞蹈,花拳繡腿,不值識者一笑。在定靜中,求氣機之培煉發動,仍須在心思清靜的前提下,使其身體健全,而自然而然地產生.

    真正的華夏武術,求靜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說“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理一致。而不論是養心﹐煉氣,華夏五千年來聖賢心傳,所傳的就是這個。談道統﹐論正統,舍此其誰?

    這步工夫,加上拳法﹐義理的融合,不論是向武或文的方麵發展,自然就形成一個人的氣勢﹐氣概或氣節了。

    比如,義理上,培養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種壯烈氣勢,如武聖關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氣,如正氣歌之文天祥;飄逸之氣,如好劍術的詩仙李白;

    豪雄之氣,如楚霸王項羽;忠義之氣,如《還我河山》的嶽武穆等。

    這些曆史上垂名後世的英雄秀士,雖不以武道的成就揚名於世,但實際上,他們的武功文采,卻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煉上,才得以氣雄萬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樣。

    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這步工夫的厲害和寶貴,所以一生終是懵懵無知,和草木同生死罷了。

    一個習武者最起碼的大原則﹐大目標是不能錯的.華夏的哲學思想,所強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顛撲不破的道理了。

    華夏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認為那是極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習中,這是有法可循﹐一點也不玄的。

    武術中,講以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身軀﹐腿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靜,無時不與天地合。

    所以說,華夏武術有奪天地造化,參萬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謂參天地﹐讚化育的理想,才不致淪為唱高調,而是確確實實可以循序漸進﹐一步步達成的。

    武學的精髓在於博學,也就是所謂的"仁者無敵".練武絕不是逞強好勝,而是修身養性.這一點可以從"武"字中可以看出,"武"字也就是"止弋";意思是和平,不要動用武力.武學之道在於將育德,育智,育體三者全麵為一.因此練武不但要身體強壯,而且要講究悟性,集中心智,慢慢地去摸索。

    蘇秦也知道練武不是為了殺人的,但是他卻這樣就殺了人。那麽他就違背了一個武者的道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