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練武為了什麽

    到這個時候蘇秦想起了自己的師父韓陽告訴他,以為他的速度太快,沒有很好的沉澱,所以在心性上差了很多。需要好好的磨練不然會出現問題的,在蘇秦看來自己現在的狀態就像是出了問題。

    蘇秦在自己的腦海裏麵開始回憶著,韓陽對自己所說的修煉心性的辦法。

    華夏國有句老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

    習武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裏,大則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才是華夏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

    現代社會裏,其意義功能仍然是修煉身心最好的途徑,能夠使一個人化弱為強,隻要是人,不管處身那個朝代,那種社會裏,都是渴望需要的。

    武術前輩們,都能體悟到:得道,從"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實而有效的道路。

    這就是為何古代如此重視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數百年來,華夏不但貶低而拋棄了"武"的修煉,連帶"文"的方麵,也淪落為虛妄,不切實際的浮文飾詞了,這不是很可悲的嗎?

    明朝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影響了當世。其傳習錄中,他一再強調靜的功夫,認為做學問﹐敦品行,要從定心做起;而<致靜>是對付心猿意馬的最佳針砭。他得力於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絕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術修煉中,定﹐靜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始終一貫的要求。在四書《大學》中,就開宗明義地主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然而,在當今一般文士,對於止﹐定﹐靜的功夫從何做起?裏頭的境界是什麽?恐怕十之八九不見得就明白。

    從武術的入門修煉上看,做師父的教弟子,一開始即先練定式站樁,求的就是個止﹐定的工夫;在這定樁中,進一步要學生盡量放鬆,並且要鬆透,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緊張。

    所求的便是個定中有“靜”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靜有常,則漸漸在變化中能安;能安能靜,才談得上“功夫”二字,才能慮﹐才能得。

    太極拳經中有“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的主張,試想一想,鶻﹐貓這種狠辣﹐靈敏的動物,在窺視﹐捕食時,那種剎那間閃電一擊的威勢,不正是搏擊要求的標準嗎?

    在極動之中,仍有如雷達般的清晰﹐冷靜,不正是鶻﹐貓一擊之狠的精神狀態嗎?準此而言,當今的武術比賽,那種摟摟抱抱﹐胡纏亂打的樣子,實在是不堪聞問,真是連鶻﹐貓都不如了。

    因此,武術修煉中,要求“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煉﹐一體而不可分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