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我管理是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施素質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自我管理的主體是自己的意識,而意識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過程息息相關。自我教育除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外,更多的是自覺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可見,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要學習,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主導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工作的積極性。但在工作中學習本身就是使自己提升的過程,其次通過自己本人的學習曆程來影響身邊人的學習。這種主體教育是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施素質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自我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自我心態的管理

    自我心態管理是每個人為達到人生目標進行心態調整以達到實現自我人生目標、實現最大化優化自我目的的一種行為。

    如今,由於市場機製的引入,致使公證人的個人收入與公證收費直接掛鉤,一些公證員為了自己的私利,便置《公證員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公證程序規則》於不顧,采取給當事人或介紹人“回扣”、“介紹費”或其他好處以達到招攬更多業務的目的;有的公證員甚至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擅自降低收費來吸引當事人;有的公證員甚至不講職業道德故意詆毀、貶低其他公證機構或公證員的聲譽……隨著“西安寶馬彩票案”的暴露和相關公證處、個別公證員參與製假、造假,幫助當事人製作假公證書事件的相繼出現,公證隊伍可謂醜聞不斷……試問,我們公證人的職業道德為何能淪喪至這般境地?不難想象,是我們公證人的心態不夠健康,金錢的誘惑讓原本定力不夠的公證人迷失了自我,什麽《公證員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什麽《公證程序規則》,一切均化為烏有。為此,部分公證人真正蛻變成了“拜金主義者”,被公眾奉為“窮得隻剩下錢的主”。歸根結底,在管理不到位、監督不及時的大氛圍裏,因公證人嚴重缺乏自我心態的調整及管理能力才陷入誠信理念蕩然無存的境地。

    (二)自我心智模式的管理

    心智模式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受環境、教育、經曆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套思維、行為的模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公證人的見識、行為多少會受製於自己的心智模式,但每個人的心智都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公證人必須時時審視自我心智並要善於發現和突破自我心智障礙,從而塑造正確的心智模式。因為,公證人身上承載的不是每個公民都能承載的正義、公正與公平,似乎我們公證人儼然已成為它們的化身!公眾多麽希望能通過我們公證人運用公證這一法律手段使糾紛真正得以預防,使他們不用陷入訴訟累的窘境。

    (三)自我形象的管理

    公證機構的體製改革將公證法律服務完全推向了市場,公證機構由原有的行政機構轉變為法律服務的中介機構,體製的轉變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模式,公證真正走向了市場,開始自收自支,許多公證人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盲目擴大證源,拓寬業務領域,一味地追求效益最大化使得自己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了疏通人際關係、請客吃飯上,從而很難在人情、關係、金錢及權力麵前保持公正、公平,很難嚴格按照《公證程序規則》辦理公證事項,於是簡化辦證程序、不認真進行甚至不進行實體與形式的審查便給予出證;在人情證、關係證麵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蒙混過關。試問長此以往,公證人的形象如何樹立?公證質量從何談起?公證作用從哪裏體現?公證領域又如何捍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