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是明代傑出的科學家。

宋應星年少時,讀了很多先代的典籍,但他是圖口耳記誦之學來炫耀於人前,對書中所記述的內容采取審視的態度,沒有書雲亦雲。他把對書中所提出的疑問都記錄下來,以備來日驗證。宋應星28歲時考中舉人,後任江西分宜縣教諭。他對八股文不感興趣,把精力都放在調查研究實用的生產技術的問題上。他對士大夫們輕視生產勞動的態度深為不滿,認為這種態度於國於民都不利。宋應星不停地思考探索著富強國家,造福民生的道路。

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常把自己的書房叫某某堂、某某齋,而宋應星不追求世俗所稱道的高雅之意,他的書房名叫“家食之問堂”。“家食之問”,就是關於家常生活如衣、食、住、行及日用品之類的學問。 宋應星取“家食”二字,表示他所研究的學問與當時士大夫們所搞的那一套不同,不是空談道德性理,而是切實研究於國計民生有用的學問。宋應星說:打算讀書做官的人肯定不會對他所探究的問題感興趣,因為他所探究的問題與讀書做官毫不相幹。宋應星深受商品經濟的影響,對那些駕車馭馬、擺舟橫渡的官商很是讚賞,認為他們能通有無、調餘缺,增殖社會財富。宋應星感到祖國疆土廣大、物產豐盈,物質生產領域中的知識實在太豐富了。他衝破了書齋學者嚴重脫離實際的陋習,虛心向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生產勞動者學習生產技術知識,開闊視野。

通過書本學習、躬身訪察和實際生產勞動,宋應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並以驚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華完成了《天工開物》,這部書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比如在冶煉方麵,有煉鐵聯合作業,灌鋼、煉鋅、鑄鐵、半永久泥型鑄釜和失蠟鑄造的方法,今天的王麻子、張小泉刀剪扔在使用傳統的“夾鋼”、“貼鋼”技術;在紡織方麵,有用花機織龍袍、織羅的方法;在采礦方麵有排除煤礦瓦斯的方法等等。以上生產技術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書中出現的大量統計數字,這說明宋應星比較重視實驗數據,是經過深入細致的詢訪調查的。

宋應星把所搜集的材料進行認真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不少科學的見解,他根據煤的硬度和揮發成分,提出了一項很有實用價值的煤的分類方法。對於一些長期流傳下來的錯誤觀點,如“珍珠出自蛇腹”,“磷火即是鬼火”等等都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

《天工開物》刊行後,很快傳到日本,並在日本翻刻,廣為流傳。十八世紀傳到朝鮮。1869年有法文摘譯本,後又譯成德、日、英多種文字,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它是關於中國古代生產技術,特別是手工業生產技術的寶貴文獻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並受到高度評價。

簡評:

在我國傳統文化名人中,皓首窮經吟詩作賦的名人比研究自然科學的多太多,在輕視工商,視科技發明為奇技淫巧的時代,宋應星毅然為之奮鬥。這種務實求本,勇於攻堅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