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又稱黃婆,她是元代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

    黃道婆生於上海烏泥徑鎮(現在的華徑鎮)的一個窮苦人家。那時候,她的家鄉便從閩廣地區傳來了棉花種植。到了黃道婆記事的時候,棉花種植已經普及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婦女學會了棉花紡織技術。黃道婆由於世道多難、家境貧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親人,孤苦無依,砍柴做飯、洗洗涮涮,拿針用線,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靈手巧,好學好問,肯動腦筋,善於琢磨。大人幹的活計,她看了便能舉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門。本地有人經常穿著棉布衣褲鋤草犁田,鄰居會紡線的婦女,早就告訴黃道婆,那種棉線布厚實柔軟、經久耐用,幹活的人穿用極為合適。黃道婆聽著總是十分注意, 沉思不語,而後,便抓緊向紡棉的成年人學習。起初,她不會幹,彈棉絮,彈得不透不淨;卷棉條,卷得鬆緊不勻;紡棉紗,紡得粗一段、細一段。可是,她毫不氣餒,堅持練習,爭取學會操作。

    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困苦,黃道婆一個孤女尤為不易,便給一個有田地人家當了童養媳。黃道婆成年累月起五更、爬半夜,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四季當中,耕耘割藏,她都是和牛馬一起出歸。雖然年紀很輕,可她的勞動經驗相當豐富。豐富的經驗, 使她更加聰明。她每天被家裏活累得筋疲力盡,也還是硬擠時間繼續練習紡織技術。沒多久,她便熟練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剝棉籽,敏捷利索;彈棉絮,蓬鬆幹 淨;卷棉條,鬆緊適用;紡棉紗,又細又匆;織棉布,紋均邊直。

    棉花會紡了,布會織了,好學好想的黃道婆又發現了問題:棉花去籽這樣用手指一個一個地剝,實在太慢;現在彈棉絮的小弓,才一尺半來長,還是線弦,須用手指 來撥動,弓身小,沒有勁,線弦容易斷,手指撥弦費力氣,以這樣落後的技術紡紗織布,怎麽能供上那些幹活人穿衣服的需要呢?有一天,她看到了從閩廣運來的棉布,色澤美觀,質地緊密,後來又看到海南島的黎族、雲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產的匹幅長闊而潔白細密的“慢吉貝”、狹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貝”等,黃道婆有了這樣南遊學藝的誌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