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天資聰穎,喜好讀書。他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寫文章也下筆如飛。讀過他文章的人,沒有一個不讚歎他的文章精彩絕妙。

王安石讀書,有拚命的勁頭,幾乎每天都通宵達旦。天亮了,他才小睡一會兒被人誤以為是他年輕貪睡。對於這樣的誤解,王安石從不做任何解釋,仍舊我行我素。後來,他做了官,盡管公務繁忙,依然堅持讀書、寫文章。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得意之作,講的是一個神童,自以為是,自恃天分高,不再努力學習,後來落得平庸的故事。

王安石曾這樣說:每個人都有眼睛可看,有耳朵能聽,有心能夠想,這是天生的本能。但是,眼睛、耳朵、心,都不能白長,看到了什麽,眼睛應該比先前更加明亮;聽到了什麽,耳朵應該比先前更管用;眼見耳聽之後,心裏想的,應該比先前更加明白。他以為,用眼用耳用心,後天的學習就會更有成效。如果沒有後天的努力,就不可能做到眼明、耳聰、思正。

王安石讀書非常廣泛,正經的書,如儒家經典,諸子百家,沒有他不看的;即便是一些雜書,甚至話本,他也找來閱讀,使得他擁有廣博的知識。

王安石不光注重書本知識,更重視生產生活實踐,即便是被達官貴人、富豪紳士輕視的農夫女工,他也采取“不恥下問”的態度。對大眾的勞作與生活,他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

“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王安石成年後讀書愈發自覺勤奮的根本目的。他寫出一篇篇被人傳誦的好文章,卻沒有半點兒做文學家的想法,他吟誦一首首流傳後世的好詩,也無心做詩人。他讀書、作文、吟詩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有補於世而已矣”,力求對國家、社會、民族的進步有所補益,可見心胸之大,誌向之高遠,是庸碌的文人所不可比的。

歐陽修對王安石給予了高度評價:“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歐陽修把王安石比做李白、韓愈。對歐陽修這樣的評價,王安石答複:“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他根本沒有把自己的詩文流傳後世的想法,更仰慕的是孟子民貴君輕和經國濟民的思想。

簡評

王安石博覽群書,文采一流,卻恥於以文士自居。他力求有為,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銳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