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皇甫謐。皇甫謐生後遂喪生母,家道更加衰落,過繼給叔父,十五歲時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浥池),在戰亂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貪玩不習上進,跟村童編荊為盾,執杖為矛,分陣相刺,

盡管經常受到叔母的責罵,仍舊不思悔改。他到了二十多歲,變得越發放蕩不羈。由於他沒有文化,說話辦事粗魯又糊塗。史書中對他這時的表現,有這樣的文字:“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癡。”

可誰又會想到,皇甫謐有一天竟會浪子回頭,最終成為西晉時期著名的學者、史學家和醫學家。

盡管皇甫謐不上進,但他對叔父、叔母十分孝順。

有一天,不知他從哪裏弄到一些時鮮的瓜果,興衝衝地拿給叔母任氏吃。任氏沒有吃他送來的水果,而是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已經二十多歲了,還是目不存教,心不入道,即使你拿世上最好的東西給我吃,我也不會高興。” 叔母說:“過去孟母三遷,難道是我沒選擇好的鄰居而把你帶壞了?還是我對你教育不夠?不然,你怎麽會頑皮愚鈍到如今的程度?修身勤學,全靠你自己努力,最終也是你自己得到好處,與我沒什麽關係!”她說到這裏,已是泣不成聲了。

叔母開導,對皇甫謐的觸動很大,第二天,他就拜村裏席坦先生為師,開始認真讀書,改掉了四處遊蕩的毛病。

皇甫謐讀書極其用功,以“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誌,以著述為務”為人生信條,好心人勸他用功不要過度,以免損耗精神,傷害身體。皇甫謐微笑著對好心人說:“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隻要能學到知識和學問,就是少活幾年也甘心。

皇甫謐生活的時代,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有人勸皇甫謐出去謀個一官半職,日後也好光宗耀祖。而此時的皇甫謐已經立誌終身鑽研學問,以著書立說為誌向。官府也不斷地舉薦他出去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皇甫謐一生寫了大量的著作,曆史著作有《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列女傳》等,受到當時和後代的推重。他所著《針灸甲乙經》一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係統的針灸專著,對我國針灸學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代的針灸學著作都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的。因此,後世一直把這部著作看做是針灸學之祖。

簡評:

皇甫謐此人可與孔子齊名,在文學上在醫學上都有極高的成就。股市求學環境劣與現今,但比環境條件更重要的是心誌,雖然皇甫謐年少時不拔尖,但是守住目標不動搖,積極奮進,最終還是苦心人天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