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字季直,東漢末年陝西弘農人。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為生活所迫,隻好遠離家鄉,投靠朋友段煨。

為了糊口,他和哥哥每天上山砍柴,背回來賣幾個錢,換口飯吃,日子過得很艱難。董遇每次上山,都帶著書,在砍柴休息的時候,就拿出來誦讀,他隻要能讀上書,比能吃上飯還高興。他哥哥說:“咱家連肚子都填不飽,哇啦哇啦地讀書有什麽用?”董遇聽了,不惱也不火,照樣每天帶書上山學習,哥哥拿他也沒辦法。

董遇的學問越來越深,他為《老子》作了注釋,並詳盡地研究了《春秋左氏傳》,寫成了《朱墨別異》的專論。附近的讀書人聽說他這麽有學問,都紛紛請他講書,他總是和人家講:“先用心讀吧!讀上百把遍再說。”他解釋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得很有道理,隻是苦於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啊?”

董遇道:“為什麽不利用‘三餘’來學習呢?”

“何為‘三餘’?”有的人向他請教。

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裏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裏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董遇這個生長在離亂年代、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的窮人,就是由於善於利用時間,刻苦學習、獨立鑽研,終於成為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

簡評:

歐陽修也曾說“餘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時間是世間最公平的,人與人的區別也就在於零碎時間的不同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