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郡丞縣(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

匡衡經學絕倫,尤其是對《詩經》非常有研究,因“善說詩”而聞名於世。當時的儒士中流傳這樣的說法:“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說,若論談詩,你總得聽匡衡怎麽說,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

匡衡的學問,完全靠的是自己勤學苦讀得來的。

匡衡出身窮苦人家,人小誌大,上不起學,匡衡就在家自學。雖然想法好,誌向也遠大家裏卻窮得連燈油都買不起,還談什麽讀書呢?盡管這樣,匡衡讀書的決心,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還愈發強烈了。晚上,對匡衡來說是最好的時間。有月亮的晚上他可以借著月光讀書;沒月亮的晚上,匡衡似乎就沒轍了。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可以借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匡衡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

匡衡白天用柴草把洞口堵上,晚上,便掏出洞裏的柴草,借光讀書。夏天,村裏的人都在屋外乘涼,而匡衡則悶在屋裏借 光讀書。汗流浹背,蚊叮蟲咬,他全然不顧。冬天,寒風凜冽,他凍得手足發麻,仍然堅持不懈。時間長了,他讀得書越來越多,並且都默記在心。讀書使他明白 了,一個人活在世上,要立德,立功,立言,要為國家和老百姓多做貢獻。越讀書,他越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他想看更多的書。

匡衡家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幹活不要報酬,隻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借書的要求。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年的勤學苦讀,匡衡不僅誦讀了大量文獻典籍,文才超群,而且為人正直,在齊魯一帶,大有名氣。

簡評:

匡衡不埋怨條件和出身,為了改變命運而努力,隻有積極進取才能獲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