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國際的政治、經濟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蘇聯由於阿富汗戰爭以及美蘇軍備競賽,加之東歐諸國劇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在歐洲,由於嚴重的高失業率和東歐民主化,國際和社會秩序也非常混亂。美國經濟也逐漸走入低穀,住房金融產業出現危機,社會信用危機日益嚴重,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也不斷上升,財政赤字創下曆史紀錄。

    在世界經濟狀況普遍走低的情況下,政治經濟都比較安定的日本出現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號,全體國民預感到“日本的時代”即將到來。當時在世界各國的印象中,三十年前仍然是一個普通發展中國家的日本,已經迅速成為了遍地黃金的富裕國家。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極高的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這時這個上升的大泡泡就將破滅。

    一旦投機者對市場喪失了信心,土地和股票價格將下降,因此反而導致帳麵資本虧損,由於許多企業和投機者之前將上升的帳麵資本考慮在內而進行了過大的投資,從而帶來大量負債。隨著中央政府金融緩和政策的結束,日本國內資產價格的維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製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製,這一規定的出台如同一根導火索即將引爆日本的經濟災難,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係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采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由於日本經濟的強勁長勢,這場股災的來臨似乎顯得突然。股災爆發後一段時間內,人們還一直認為實體經濟並沒受多大影響,或許其中還有日本業界保密口風很緊的原因,直到爆發一年之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日本經濟受到了多麽大的震動。

    1989年5月,由於意識到了經濟過熱的壓力,日本政府始自緊急刹車實施金融緊縮政策,提高貼現率,到1990年已由1989年的2.5%提升至6.0%。貼現率的急劇提高直接影響了資本的市場收益率,股價開始下跌。不對未來政策積極看好,人們的心理預期變糟,無論證券公司和企業法人如何用心思抬高股價,這時的股指已如強弩之末隻是作最後的掙紮。1989年末90年初沒有傳出好消息,因此1989年底的最後一搏難以高位維持。1990年4月大藏省對房地產業也進行嚴厲的限製,一方麵嚴格控製融資,另一方麵加征地價稅,使地價冷落下來。地價的下跌減少了企業的實有資產值,更促使股價下跌。股價與地價的下跌使支撐日本企業效益增加的源泉受到削弱,而借款利率提高,成本上升,企業增收的能力大受製約。企業收益前景的暗淡給投資者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預期惡化。投資減少,拋售股票,進一步引起恐慌,爭相把價壓低,大熊市來到了。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

    隨後,加劇股市暴跌程度的是證券業醜聞的連續曝光。股市大漲時,證券公司引誘利用法人的大額資金進行投機,不得不對法人作出口頭的高報酬保證,在大牛市裏,收益擔保可以如約履行,不會暴露問題,但在股價下跌時,大宗顧問就得不到預期的報酬。為了留住顧問,證券公司就背地裏用其它方法來補貼大宗顧客的損失。而這種做法在日本國稅局是絕不允許的。法人為了隱瞞他在股票交易中的損失,在決策期間向其他法人透支以平衡開支,然後再由證券公司賠償這部分損失。這些幕下交易在股價可以控製的時候是不會暴露的,但是在大投機熱過後,當發生數百億日元的損失時,證券公司的管理就無能為力了。因此,在1990年股市暴跌後,從1991年6月起日本接連爆發證券醜聞是不奇怪的。由於醜聞的曝光,投資者對證券公司的不信任感大增,大批投資者紛紛逃離股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