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經濟危機,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續最久的世界經濟大危機。

    (一)戰後短暫的複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受到極大影響,戰爭結束後的一年,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曆了一年的短暫經濟危機,從1924年起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1925年歐洲工業產量就恢複到戰前水平並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1918年美國國民收入總額較1914年增長了將近一倍。戰前美國欠歐洲債務45億美元,一戰中美國大發戰爭財,戰後美國一躍成為擁有100億美元的債權國。戰後,美國工業發展尤其迅速,從1919年到1929年,製造業和采礦業有上千個企業進行重組,4000多家公司進行了合並,出現了許多控股公司和大企業,規模效益下,產量成倍上漲。不到十年時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產值翻了將近一番,就業人數持續上升,美國工人的收入大大增加,工資為全世界最高。對外貿易年年順差,資本輸出大幅度增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二)繁榮掩蓋下的禍根

    沉浸在繁榮氣氛下的人們沒有注意到這一時期已潛伏著許多矛盾,禍根就埋藏於此。首先,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複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此外,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技術和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不得不進入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大行其道,其銷售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無疑,在短期內采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促進了汽車、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然而長期這樣下去將帶來極大的風險;隻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市場的需求就會降低,經濟也將隨之出現問題。

    大量的資本投入也是推動戰後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巨額資本用於修建新工廠、購買新設備,由此帶動了建築業、機床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的興起,並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這些依靠資本投入的行業,一旦遭遇資本支出或投資減少,就會有大批工人麵臨失業。

    (三)多米諾骨牌被推倒

    伴隨著20年代的繁榮出現的地產和股票投機狂熱,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於5年前的4倍。“誰想發財,就買股票”成為當時流行的說法,人們失去理智地大量購買股票,夢想著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於是,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了。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雪崩似地跌落,人們歇斯底裏地甩賣股票,整個交易所大廳裏回蕩著絕望的叫喊聲。這一天成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直接觸發了美國經濟危機。然而,這隻不過是災難的開始。29日,紐交所的股價再度狂跌。一天之內1600多萬股票被拋售,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40%。一夜之間,“繁榮”景象不複存在,危機從金融市場上開始蔓延到各行各業。大批銀行紛紛倒閉,企業破產,市場蕭條,生產銳減;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農產品價格下跌,很多人瀕臨破產。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