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前的1937年6月為標準,截至1948年8月法幣貶值400萬倍,物價上漲近500萬倍。1948年8月的金圓券改革,雖然以1元金圓券兌換300萬法幣重新調整了物價。但僅僅70天後,物價又以更加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漲,僅僅半年多的時間,金圓券竟貶值6000萬倍,國民政府的經濟已完全崩潰。

    對於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國民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抗戰勝利的大好時機進行財政改革,予以治理和整頓。並且,此時的國民政府已有相當的整合實力,存有黃金400萬兩,美匯9億元,加上接收的大量敵偽物資,經濟實力大增,是可以整理幣製,製止通貨膨脹的。但是,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卻沒能把握住這個機會,根本未曾想到整頓通貨膨脹,休養生息,以創造一個秩序正常的經濟環境,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反而悍然發動全麵內戰。隨著內戰機器的加速運轉,造成了軍費的激增和財政赤字的日益龐大,惡性通貨膨脹更如脫韁野馬,瘋狂奔騰。

    19461946年,國民政府發行法幣37261億元,1947年突破331885億元,到1948年8月則竄至6636946億元,1948年8月比戰前的1037年6月法幣發行額增長了47萬多倍。法幣的超量發行,招致了貨幣的迅速貶值和物價暴漲。以戰前的1937年6月為標準,載至1948年8月,法幣貶值400萬倍;物價上漲近500萬倍,國統區經濟陷入全麵危機,法幣體製已根本動搖。1948年10月又一次實行“幣製改革”,發行“金圓券”,由此導致了通貨膨脹走向徹底崩潰。按國民政府的規定,發行20億元金圓券作為本體幣,限期以金元券1元比法幣300萬元的比價收兌法幣。而事實上,當時的法幣和“東北流通券”合起來的發行量,用金元券2億即可收回。那麽,20億的最高發行額就為固有的通貨膨脹又預備了10倍的數額,因而金圓券發行不到兩個月即告崩潰,到1948年11月,金圓券的發行額就突破20億的限額,至次年5月更達679458億元,折合法幣2萬億億元,金圓券貶值的速度比法幣更快,由此宣告“幣製改革”徹底破產。1947年7月,國民黨政府又在廣州發行“銀元券”,但這不過是通貨膨脹的餘波而已,其實際影響範圍和作用僅限於廣東一隅,為時也甚暫,旋踵間便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崩潰。

    (三)千瘡百孔的中國經濟

    通貨膨脹嚴重摧殘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進程,給民族工商業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當時,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很脆弱,在經曆了8年抗戰之後更是風雨飄搖,其境況沒有多大的改善,反而隨著戰後通貨膨脹的發展而日趨惡化。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產業資本經過一次周轉以後,貨幣數量將大大增加,從形式上看確實獲得了不少盈利,但卻不能購買到生產開始時同等數額的原材料以維持簡單再生產,所以從實際上看則是虧本了,即“虛盈實虧”。物價上漲愈快,工廠和企業虛盈實虧的現象也就越嚴重。同時,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必然引起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動搖了消費者的信心,促使搶購風、囤積居奇的現象愈演愈烈,使市場更趨疲軟,工廠、企業的生產環境日益惡化,使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秩序遭到破壞。更有甚者,國民黨政府憑借帳麵數字的擴大,胡謅民族資本家在抗戰中發了國難財,要他們繳納高達50%的所謂過分利得稅。這樣,民族工業資本被零星宰割,紛紛停業倒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