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範布倫在贏得總統大選上的技巧、要比運用總統職務的技巧來得好,範布倫於1836年競選總統獲勝,但事實上在他進入白宮之前,就已經發現不少嚴重的問題。他沿襲了安德魯傑克森的金融政策,也成為1837年經濟大恐慌的最大原因。

    (二)“大恐慌”降臨

    當馬丁範布倫擔任總統後,許多銀行都麵臨很大的問題,有些準備歇業、業績下滑、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讓這個年輕的國家遭逢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1837年底,美國的眾多銀行麵臨破産倒閉,就連當時最大的銀行之一賓西法尼亞美國銀行也未能渡過這場危機。一時間,銀行钜頭們東奔西走,尋求重組。類似情況在其它各州也大範圍蔓延。與此同時,銀行詐騙猖獗,銀行業務品質蕩然無存,這又進一步增加了本已紊亂的銀行業的風雨飄搖性。人們很快認識到,繼續容忍銀行業的盲目和狂熱將惹出難以收拾的麻煩。因此,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在數以百計的銀行倒閉、重組、再開張、再倒閉的亂象中,各州也不得不廢止、修訂、重新頒布“自由銀行法令”。至此,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恐慌。

    另一方麵,各州銀行業的不穩定迫使各州修訂他們的“法令”和法定防範措施,各自為政的做法又導致了各州“法令”之間出現了較大差異。這除了為投機者造成了更大的空隙之外,還最終在國家層麵上惹出麻煩,盡管“自由銀行法”的初衷是借助發展跨州銀行的舉措實現凝聚國家的目標。

    全國範圍內的恐慌形成了不同的臨時政治陣營,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恰分裂了聯邦政府的初衷。比如,先前就聯邦政府是否應該涉足銀行業問題而相互對立的批評家們開始各自站到一起,盡管雙方的合作最終催生了後來的獨立財政法案,但一度的分裂令人後怕。

    在此之前,美國經濟未曾麵對過如此的危機。這場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得美國經濟在一段時間內裹足不前。更為嚴重的是,這場經濟風波還帶來了政治上的不穩定,整個社會都出現危機。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