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案

    李某在某高校收發室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便,隱匿、毀棄和拆開學生信件數百封,並在學生中傳播擴散了信件中的隱私內容,將大學生張某(女)的一封信件拆閱後塗改內容,寫上淫穢語言,畫上淫穢圖像裝入信內,不但使這個學生與親人的聯係中斷,而且造成很壞影響。

    李某的行為是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隱私權的行為。我國《憲法》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李某的行為違反了憲法的這一規定,同時也觸犯了刑律。屬於我國《刑法》第252條規定的“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的犯罪行為,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案例2]

    侵犯公民受教育權案

    2001年6月5日,落榜在家的張立新進城辦事,聽有人喊“張立新”,張立新回頭一看,原來是他的中學同學張立誌在叫他。當張立新與張立誌談話的時候,聽見後邊又有人喊“張立新”,這時張立誌搶先答應,並過去與那人交談一會。張立新就問張立誌:“怎麽改名了?”張立誌支吾地說是改名了。張立新回家後反複想,他張立誌為什麽改成同我一樣的名字?張立新帶著這個疑問多次走訪了原中學校長和原招生辦公室負責人,經張立新一再詢問,他們才講了實情。實際情況是這樣:1987年高考時,張立新和張立誌都參加了,結果是張立新的成績過了錄取分數線,而張立誌的成績沒有過錄取分數線。張立誌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兒子能被錄取,就多次找原中學校長和原招生辦負責人要求,於是他們商量決定,將張立新的檔案改成張立誌的檔案並仍以張立新的名義投給錄取高校,假的張立新最後果然被某高校錄取,並於2001年畢業分配在某市一家公司工作。真正的張立新卻落榜了,一直在家待業。從被某高校錄取開始到現在張立誌都在使用張立新的名字。弄清上述真實情況後,張立新起訴到法院,法院立案。

    此案中,原中學校長和原招辦負責人以及張立誌的行為顯然是違反憲法和教育法的行為。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原中學校長和原招辦負責人以及張立誌的行為侵犯了張立新的受教育權和姓名權,應給予適當的賠償,並準予張立新重新入學。此案還說明既有單位違憲,也由個人違憲。無論是誰違憲,都應受到法律的追究,以維護憲法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案例3]

    歸還拾得物既是道德上的義務,也是法律規定必須履行的強製性義務

    原告丟失一個提包,內有現金2萬元,各種票據等共計款項9萬餘元。原告發現其錢物丟失以後,立即在電視台和廣播電台播發尋物啟事,聲稱,誰拾得提包並歸還,則付給拾者5000元酬金以示謝意。被告拾到提包,並準備將提包、錢物交給原告。經聯係,被告提出原告應按尋物啟事的內容償付5000元酬金,然後才歸還錢物。原告則隻願給2000元酬金。雙方因未達成一致意見,被告遂拒絕交付錢物。後原告請有關部門出麵做協調工作,並同意支付3000元酬金,被告仍堅持應實現許諾的5000元,否則不交錢物。原告遂向法院起訴,請求被告交出拾得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