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佛教徒將佛法作為選擇別人、挑剔別人的工具。今天聽了法,自己不依循教理如法實修,卻在明天用來觀察其他人有沒有如實照做。剛開始學佛時比較有虔誠心,對於佛經裏所說的都有心力去做,日子久了,許多道理都聽過,愈來愈麻木,麻木到後來變成“佛油子”,就會用我們外在的行相來混淆我們的內在。尤其學佛愈久的人,常常會跟別人炫耀“我學佛已經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了”,並將學到的佛法用來和人討論好壞、爭辯對錯。這時候最需要反觀自己,因為如果沒有好好地修行,就會把很多真理扭曲成觀察別人缺點的憑借,到最後將佛法當成是個放大鏡用來觀察別人何處做錯。自己缺點一大堆,卻還觀察人家身上有沒有小毛病,自以為是地批評之。

    所有的修行都需要思考,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之後還要“行”。你做得到了,別人看到你的舉止行動充滿善念善行,也會願意跟隨你而努力實踐;如果你的脾氣不好、修行很差,所作所為都不如法,然後又每天對別人講道理,別人是聽不進去的。現在有很多這種人,不好好修行,將佛法當成一種學問到處宣揚。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自己先做了別人的表率,再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講給別人聽。別人看到你學了佛之後心靈平靜,和善且樂於助人,家庭非常幸福美滿,當然也想跟著你學。否則,你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係一團糟,還到處對別人說佛教的教育很好,別人就會想:“如果是這樣,那我還是不要跟著你學比較好。”要保持良好的心靈品質,需要長時間的修行,先往內在解剖自己,才能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幫助。

    聽道理比較容易,聽的時候大家都可以感受,好像都懂了。但是,就像《楞嚴經》所言“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雖然道理當下就明白,可是實踐於事上時必須“漸修”。事情須慢慢做,慢慢改,不可能因為我今天晚上講了這些話,你明天就恍然大悟什麽都解決了。離開這個道場以後,你還是你,習氣還是會存在;但是,如果我所講的,你有一點點感受,就可以隨著這些道理修行而漸漸改變自己思維和處事的方式。俗語雲“知之深不如行之切,知一丈不如行一尺”,善思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