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信心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

    消費者信心指數(ICS)的概念和方法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的George%Katona教授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提出來的。Katona在測度消費者情緒時采用了心理學研究中的測量表這一工具。

    目前在許多國家,消費者信心指數被看做是宏觀經濟的風向標,它不僅影響消費的行為,更是對於社會資金的流向和資源的配置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因為本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通俗讀物,所以在這裏我們將不具體的去做一些定量的數據分析,而是更多地側重於消費者信心指數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消費者乃至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

    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消費者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構成。消費者滿意指數是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生活的評價,消費者預期指數是指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預期。消費者的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分別由一些二級指標構成:包括對收入、生活質量、宏觀經濟、消費支出、就業狀況、購買耐用消費品和儲蓄的滿意程度與未來一年的預期,及未來兩年在購買住房及裝修、購買汽車和未來6個月股市變化的預期。

    很多研究也發現,消費者信心指數對公眾的消費有明顯的領先預測作用。由相關的經濟理論可以知道,影響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因素包括:收入(居民消費水平)、物價、利率、匯率、失業率,以及證券市場走勢等多種因素。

    在一定的條件下,各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了消費者對於未來的預期:或是積極樂觀、或是消極沮喪,從而進一步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具體表現為:消費者信心的增長與宏觀經濟的運行態勢十分一致,即消費者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越有信心,GDP%的增長速度越快;反之,如果消費者越沮喪,GDP%的增長速度就越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