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總是能夠戰勝落後的,好的總是能打敗壞的嗎?

    一堆人坐在一起閑聊,談起各單位的事情,好友佳佳顯得十分不忿。問她才知道,是因為她的一個好姐妹枝枝失戀的事情。枝枝她們單位有個優質男小陳,還有個佳佳特別不喜歡且被當成劣男的小馬。

    用佳佳的話說,不論從資源優化配置來看,還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來說,枝枝要談戀愛怎麽都該是和小陳在一起。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簡單。

    小陳和小馬本來都對枝枝有好感,但小陳因自身稟賦或客觀條件好,選擇麵比較廣,“吊死在一棵樹上”的機會成本過大,所以追求枝枝顯得不那麽上心;而小馬則相反,可能是“一無所有”,索性“孤注一擲,拚命一搏”。於是小馬在追求美女枝枝的努力程度上顯然大於小陳,而枝枝呢,又偏偏是個隻會憑借對方的行為表現來評判對方愛戀自己程度的人。於是乎,用佳佳的話來說,枝枝已經被劣質男小馬刻意粉飾的“海枯石爛,一心一意”的傾慕和忠誠而迷惑,不顧他人強烈地反對,被拖入婚姻的“圍城”,優質男小陳黯然退出了角逐。

    聽了朋友的這個故事,再回頭看文章開始時提出的那個問題,原本理所當然的答案你是不是也覺得並不必然起來。或許你也已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時候占上風的並不是最優秀的,達爾文的“優勝劣汰”規則在那裏不起作用。

    早在400多年以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格雷欣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也就是“良幣”,反而早早退出了流通,它們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也就是“劣幣”,卻充斥市場。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格雷欣法則”,也就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劣幣驅逐良幣規律”。

    “劣幣驅逐良幣”作為一種曆史現象的歸納,它的實現要具備如下條件:劣幣和良幣同時都為法定貨幣;兩種貨幣有一定法定比率;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同時,“劣幣驅逐良幣”作為一種常見經濟規律,產生也有其必然根由。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隻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