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在情人節那一天你願意出比平時貴十倍的價錢買一束與平時沒什麽兩樣甚至更差勁的玫瑰花?而且你的感覺是一個字:值。原因很簡單,在這天送出去的玫瑰將帶給你不一般的幸福感,你在為你的幸福感或者說滿足感花錢。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效用。“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或者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準。

    功利主義的學說把效用最大化看做衡量一種社會組織的道德標準。按照這種學說,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邊沁(1748-1832)和密爾(1806-1876)主張社會應該以總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也就是以大多數人的幸福最大化為目標。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是基於在經濟約束中尋求效用最大化的人來定義的。按照這種假設的行為衡量標準,效用不是由像幸福、滿足這種心理狀態來決定的。

    效用被經濟學家們用於構造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反映了個體或者社會在維持一種水平的滿足狀態時需要的商品的數量。個體效用和社會效用是一個效用方程的因變量。當把效用曲線同生產約束曲線或消費約束曲線聯合起來分析時,可以得到帕累托效率曲線。即為了改進我們的分析我們創造的描述偏好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現代經濟學中,效用和效用函數僅僅被看做是描述偏好的一種數學方法。

    我們這本書作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意在通過用通俗的語言,幫助廣大的讀者更多地了解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經濟學知識,所以,在這裏,我們將不深入探討效用函數的解析方式。我們側重分析一下效用的分類及效用對消費者的引導作用及意義,從而使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通過效用學習,在消費時,實現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我們常說的經濟學上的效用分兩種,一種客觀效用,即勞動價值論中的使用價值,是指具體的勞動創造的客觀效用。客觀效用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產品必須有客觀效用,才能成為交換的對象,所以任何產品都是客觀效用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產品的客觀效用是產品的屬性,構成社會財富的實質內容。它獨立於人們的主觀意識之外,不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例如,糧食能夠充饑,這種客觀功能的存在,對任何地點、時間和任何人都一樣。因此,客觀效用易於測定,也便於相互比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