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有需求,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都是天生的需求,問題是如何來滿足這些需求。

    在幾百萬年前人類主要是靠個人的捕獵和采集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但是這樣的效率非常低,人的滿足度非常低。為了改進效率提高滿足度,人類嚐試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所謂分工合作的方式,就是不在要求每個人什麽都懂什麽都幹,隻要求每個人懂一樣幹一樣,其他部分交給別人做。這樣每個人在自己幹的這個事情上會變得很熟練,很有效率,於是整個人類的效率提高了。但是這樣的模式當然也帶來了問題,那就是人離開了他人就無法生存,人的需求要靠別人來供給,自己也要供給別人。捕魚的人想吃肉就要多捕魚,用多餘的魚來交換打獵人捕獲的多餘的肉,這樣每個人都是供給者,同時每個人也都是需求者。

    如果捕魚的人多了,那麽魚比較多而獵物比較少,於是同樣的魚就隻能換更少的肉;反之如果打獵的人多了,肉比較多而魚比較少,那麽同樣多的肉就隻能換到更少的魚,這就是需求供給的價格關係。

    體現在現代經濟領域就是:在某一價格水平下,生產者願意提供的產品數量多於消費者所要求的需求量,結果就會出現過剩,這些剩餘的產品沒人買;而在另一價格水平上,如消費者的需求量多於市場上生產者所能提供的商品量,結果就會出現商品的短缺。

    那麽什麽是影響供需的主要因素呢?

    首先,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當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廠商對產量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內,廠商若要根據商品的漲價及時地增加產量,或者根據商品的降價及時地縮減產量,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困難,相應的,供給彈性是比較小的。但是,在長期內,生產規模的擴大與縮小,甚至轉產,都是可以實現的,供給量可以對價格變動作出較充分的反應,供給價格彈性也就比較大了。

    除了時間,成本對供需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生產成本隨產量變化而變化的情況。就生產成本來說,如果產量增加隻引起邊際成本輕微的提高,則意味著供給的價格彈性可能是比較大的;相反,如果產量增加會引起邊際成本較大的提高,則意味著供給的價格彈性可能是比較小的。還有產品的生產周期,在一定時期內,對於生產周期較短的產品,廠商可以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較及時地調整產量,供給價格彈性相應就比較大;相反,生產周期較長的產品的供給價格彈性就往往較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