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勤勞、智慧的華夏民族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華文化以它獨具的神韻,頑強的生命力而風采永駐,源遠流長,哺育著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滋養著多姿多采的現代文明。

    我們當今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任務,以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根本目標。在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和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的同時,積極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出版、衛生體育、圖書文物和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社會風尚等方麵的建設。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有機組成部分,其建設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和祖國的前途和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逐步提上重要日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文化事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時也走了一些彎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廣泛、深入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提倡科學,發展新型教育,培育無產階級文學藝術創作等,使社會麵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的熱情空前提高,積極性、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然而由於認識上的偏差,發生了如“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重大錯誤,使祖國的文化事業蒙受了巨大損失,從而嚴重損害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堅持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我國的文化建設重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盡管文化生活領域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麵,但總的看,發展是健康的,速度是很快的,成就是巨大的,文化建設極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以來,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決議、文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報告、講話中,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方針政策所包含的各方麵內容,都有過係統的馬克思主義的論述,比如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的報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等,這些具有曆史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文獻,都論述了我們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根本方針政策。

    鄧小平強調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當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文藝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關同誌相互合作,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鬥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