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值結構演變上看,三大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產業由1991年的27.1%持續下降到1995年的19.6%,而且同時農作物總產量在逐漸擴張,1995年我國糧食產量已超過9000億斤,基本體現了經濟發展中農業產值比重下降但絕對量增長的趨勢。第二次產業比重持續高速上升,從1990年的41.6%逐年上升到期末的49.1%,整個“八五”期間第二次產業增加值達8.5萬億左右,占同期GDP的47%,比“七五”時期上升近4個百分點,體現了工業化加速時期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主要依靠工業化進展的特征;而且,以第二次產業比重為標誌,我國工業化進展到“八五”期末已超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30%)。第三次產業穩步增長,整個“八五”時期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都穩定在33%以上,比“七五”時期上升近3個百分點,“八五”時期第三產業增加值已近6萬億元。上述結構演進比較典型地體現著工業化加速時期產業結構高度推進的一般規律,是“八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質態演進的重要特征。

    1996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0%、48.9%、31.1%。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第二產業比重較高,而第三產業偏低。

    通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對比,不難看出,發達國家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相似,而中國兩者的差別較大。即發達國家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非常接近,而中國差別較大,第一、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明顯偏低。1994年,中國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隻相當於全部產業的34.6%,比1990年下降10.6個百分點,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相當於全部產業的142.1%,低於1990年的168.3%。“八五”期間,我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主要是外延的擴大。1990年,中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為1:4.3:3.7,1994年變為1:6.2:4.1,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於第一、三產業來說,提高較快。

    從前三個階段的發展來看,服務社會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比較快。從1979年~1996年三次產業產值變化看,第三產業十幾年來上升了7.4個百分點,比第一、二產業高出15.5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從就業結構的變化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上升了13.9個百分點,分別高出第一、二產業43.9個百分點和7.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階段:從1997年到今後一個時期,第三產業將擔當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任。第三產業將迎來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給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而我國消費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後,加快結構調整,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消費領域的客觀要求,又給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曆史性的發展機遇。

    1996年,我國三次產業實現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0.0%、48.9%、31.1%。1997年,三次產業實現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8.2%、49.3%、32.5%。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了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為8.2%,比1996年的7.8%增加了0.4個百分點。

    從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趨勢來看,第三產業的比重將逐步增加。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仍將處在繼續推進工業化的曆史階段,工業和服務業共同發揮主導作用,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將日益突出。

    具體分析,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仍將繼續下降。目前,我國第一產業比重明顯高於世界上人均收入大體相當的國家,但我國人口眾多,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基礎不穩,生產率還很低,農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過快是不利的。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增長構成了前一段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內容,我國工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經濟發達國家,但內部結構不合理也日益突出。主要是基礎工業與加工工業的增長不協調,加工工業出現結構性的生產能力閑置。這一結構性矛盾不僅限製了工業增長的勢頭,而且也影響了國民經濟整體的持續增長。

    一、二產業比重的下降,要求第三產業的發展來給予補充。從這個意義上,第三產業要坦負起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主角的重任。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第三產業將有一個大的發展。

    從調整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客觀要求來說,開拓第三產業新的發展領域的任務相當迫切。隨著社會總供求趨於平衡,特別是買方市場的出現,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成為我們麵臨的新課題。90年代初,我國把機械、電子、石化、汽車、建築與建材作為支柱產業重點扶持。而現在,這些產業基本上都麵臨供大於求的問題。有的產業如電子、汽車、建築與建材業的繼續發展,要靠政策的進一步扶持和服務的完善、市場的進一步開拓促進,也就是說要靠第三產業的發展來支撐。另一方麵,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關聯度高,經濟效益好,是有廣闊前景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房地產業、電子信息業、旅遊業。以旅遊業來說,現在國際旅遊業年收入已達3.7萬億美元,我國僅剛超過100億美元,潛力極大。

    從緩解我國就業壓力來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一種現實選擇。今後十幾年,我國人口平均每年將增長1200萬人,勞動力資源平均每年將增加1000萬人左右,農業現有1.2億剩餘勞動力有待轉移,城鎮約有2000萬~3000萬富餘職工需再就業。在工業普遍麵臨減人增效壓力的情況下,發展第三產業就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重要途徑。“八五”期間,我國農業就業人口減少2960萬人,工業增加就業1974萬人,第三產業則增加就業5023萬人。1996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減少700萬人,第二產業增加550萬人,第三產業增加1050萬。即使如此,1996年,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26%,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據計算,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以多吸納150多萬人就業。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第三產業將迎來第二個發展高潮。根據原國家計劃委員會第三產業辦公室提供的一份資料,今後十幾年,我國第三產業逐步加快發展,到2010年,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將明顯提高。

    二、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特點與貢獻

    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科技進步、生產力不斷發展、人類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產物,其發展水平則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發展,我國第三產業逐步扭轉了徘徊下降的局麵,得到了很大的恢複與發展,並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形成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黨和國家的重視,我國第三產業獲得了較決發展。80年代,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10.9%,超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的速度。進入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第三產業開始了全麵迅速的發展。1997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達到24328億元,已占國內總產值的32.53%。到1997年末,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經由1978年的28.4%、48.6%、23.0%改變為18.3%、49.2%、32.5%。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已經向合理的方向發展。總的來看,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