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東,灞橋鎮。

    辛羽赤著身子,吃力地背起一袋糧食,小心翼翼地走向灞河邊。在他臉側和胸前,數道鞭痕分外醒目。

    灞水上,數艘運糧船橫在岸邊。一排排青甲軍士,沿路密集布防。另有一些軍士臂膀上紮著紅帶,正揮著皮鞭,驅趕著背糧的仆夫。

    自從大齊兵圍潼關和嶢關以來,霸橋鎮成了西夏轉運軍用物資的中樞。通過灞水,船可以直駛至藍田鎮城下,而藍田鎮則是整個嶢關的糧草所在地。

    同樣,通過灞水上行,進入渭水,緣水東行,可直抵關西鎮。西夏人還牢牢控製著渭水,位於潼關後的關西鎮同樣聚集了大量糧草,眾多的西夏傷兵也安排在這裏。

    由於灞橋鎮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裏成了李元旦政權對抗大齊軍士的後勤基地。李元旦足足派駐了五千兵力鎮守,同時,數百名飛龍苑的的細作亦隱身在這裏,注視著每一個可疑的人員。

    這一段時間,長安城周圍謠言盛行。說是大齊細作已經混進關中,扮作普通百姓,鼓動漢人造反。西夏官方一麵辟謠,一麵加強對漢人百姓的甄別和控製。而在軍營中,眾多黨項軍官收繳了漢人軍士的武器,隻有作戰時,才會發還給漢人軍士。

    長安城內許多漢人官員,紛紛上書,除了自表忠心以外,還直斥李元旦政權的取亡之道。當此西夏國難之際,西夏人更應團結漢人,共渡難關。李元旦一麵安撫他們,一麵將重要位置上的漢人調離,換上了黨項人。

    這也怪不得李元旦風聲鶴唳。戰事起來後,長安城內莫名其妙地發生了兩次火災,雖然最終證實是兩次意外,但謠言不可避免地傳揚開來。三人成虎,李元旦不得不倚重黨項族的本族人馬,以圖保存政權。

    西夏統治關中六七十年,幾位西夏帝王都努力彌合民族矛盾,紛紛迎娶漢人當皇後。如此一來,漢人與黨項人逐漸有了融合的趨勢。然而,一場奪權內鬥,嚴重地影響了關中黨項族的實力。由於不少漢人貴族卷入內鬥中,以至於李元旦即位後,殺掉了幾個支持李元魁和李喜的漢族大家,使得關中民族矛盾又開始抬頭。

    李元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效法前幾代皇帝,與漢人貴族聯姻。還沒等李元旦工夫做足,戰事便爆發開來。謠言一起,李元旦暗下決心,想依靠本族人先挺過這一關。

    大齊軍士雖久攻潼關、嶢關不克,但通過謠言戰術,在李元旦政權內部埋下了地雷。

    辛羽是最初潛入關中的大齊軍士之一。他帶領著十餘名得力軍士,趁夜由乘小船沿黃河上溯,遠遠繞過西夏防軍,自同州朝邑以北,進入赤地千裏的關中。他們曉宿夜行,曆盡艱辛,方潛到耀州的粟邑鎮。

    由於大金軍士入侵,大批北方富貴人家南逃長安,希望借助長安堅城躲避兵禍。更有一些人準備繼續西逃,希望通過大散關進入關中,最終遷往蜀國。

    在粟邑鎮,辛羽等人冒充不得誌的退伍漢人軍士,被一個富戶雇傭,作為護院隨其南遷。兵慌馬亂的,富貴人家也希望多一些人保護。

    令人沒想到的是,辛羽等人剛剛渡過渭河口到達渭橋鎮,便被西夏軍士攔下。富戶的錢財被“借用”,而辛羽等人則成了苦力,被帶到灞橋鎮搬運糧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